(一)实践背景
1.完善乡村健康教育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而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完善乡村健康教育必然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由于城乡居民所处的地理环境、居住环境及受教育水平等多种条件存在差异,目前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较城市居民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8.08%,农村居民为20.02%,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略高于农村居民。用乡村健康科普的方式将健康知识、健康管理常识传递给基层群众,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做到未病先防、及时就医,从而更好、更积极、更健康地投入工作和生活中,是推进健康乡村的重要举措之一。[2]
2.中小学生是乡村健康知识传递结构中的良好桥梁
中小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各种习惯、观念的黄金阶段。作为中国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素养会影响到未来整个中国的国民素质。此外,在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中,中小学生通常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义务教育使得他们更加方便地与乡村以外的世界形成联络,也能够有效地和乡村内部沟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和传播能力不容小觑。因此在乡村健康知识传递结构中,可以以校园里的班级为单位,聚焦中小学生,从而使健康科普活动更加便捷、有秩序和高效地开展。
3.互联网是传播乡村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渠道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因此除了线下讲座外,做好面向中小学生的线上科普,实现“互联网+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当前科普资源分布不均和科普经费地区差异较大的问题。
4.优化乡村健康教育质量关乎国计民生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健康扶贫工作逐渐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看得起病”是健康扶贫的“兜底线”,“少生病”是健康扶贫的“预防针”。目前医疗帮扶重点解决的是贫困患者的经济脆弱性问题,而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则能够直接缓解其健康脆弱性。[4]因此,健康扶贫政策逐渐从“医疗帮扶”扩展到“疾病预防”,从被动接受救助转变为主动积极干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深入推进,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主动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对已有乡村健康科普进行优化。国务院2021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同时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基本的社会共识。提升健康素养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但部分农村居民对于个人健康管理存在意识淡薄、能力欠缺等问题。优化乡村健康教育质量,防范疾病风险,让农村居民“少生病、不生病”是团队调研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