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题与困境

(二)问题与困境

一是志愿服务时长证明手续办理复杂。据了解,在2021年以前,有四个单位可以出具正规的志愿服务证明,即文明办、团委、红十字会和民政局。而这四个单位出具的证明有时却不能相互代替,复杂的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志愿者流失问题。对此,志愿者联合会提供加盖志愿者联合会公章的纸质志愿服务证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2021年2月,民政部出台了《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情况又有了改观。从2022年开始,南康区志愿者联合会开始统一要求志愿者在中国志愿服务网上进行注册,加入南康区志愿者联合会的志愿队伍,并在参加活动时进行网上打卡。较之之前需要在四个不同单位开具证明,在统一的网上平台进行认证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部分解决了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却产生了新的问题。

二是中老年志愿者流失。志愿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老年群体,而有些中老年人连基本的智能手机操作都成问题,更遑论网上注册、打卡等一系列更复杂的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老年志愿者的流失。此外,出具志愿服务证明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纠纷。有些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活动时因未能在中国志愿服务网上打卡,而南康区志愿者联合会严格按规定办事,甚至拒绝为志愿者开具纸质志愿服务证明,这就导致志愿者可能拿不到志愿服务证明。事实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未能打卡的情况并不少见,在中国志愿服务网上注册、加入南康区志愿者联合会等手续流程本身就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才能审核通过,首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极有可能因尚未审核通过而无法成功打卡。总之,志愿服务时长证明手续办理复杂的问题长期存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是志愿者组织人才流失问题。志愿者组织基本没有专职人员,其关键在于志愿者的工作是没有报酬的。这就导致人才迫于经济压力离开组织,进而导致持续性的志愿服务活动难以开展下去。具有服务他人意愿和志愿服务经验的人才因为经济方面的压力而不得不退出志愿者组织,他们即使心怀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愿望却难以实现。

四是志愿者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多半是南康区本地居民或者务工人员,多数年龄偏大,且实践团队在实际走访中还得知这部分志愿者总体学历偏低;而高校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明显的周期性(集中在寒暑假),难以长期持续在本地进行志愿服务,很难成为志愿者组织的核心成员。由此得知,志愿者组织的骨干群体的整体素质并不高。

五是志愿者专业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经验丰富且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实践团队在与志愿者联合会的会长进行交谈时,他坦言很多有多年志愿服务经验的志愿者都已经离开,素质较高的志愿者人数偏少,使得难以开展专业的志愿者培训,目前采取的方案是在志愿服务活动前对志愿者进行简单的指导。缺乏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志愿者是阻碍志愿者开展专业培训的主要原因。

六是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知识未得到充分运用的问题。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是南康区志愿者中占比较高、较为活跃的群体,且近年来人数增长很快,为此志愿者联合会还专门创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微信群。然而,在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微信群中发布的志愿活动信息却和其他群体并无二致,没有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志愿服务。事实上,志愿者联合会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22年夏天,志愿者联合会组织拍摄反映残疾人生活的视频时,曾在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微信群里招募新闻传播、播音编导等专业的同学加入。除此之外,会长也表示也很需要特殊教育、护理等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但事实上,目前志愿者联合会与大学生志愿者的沟通很少,尚未特别关注大学生志愿者乃至所有志愿者的专业特长。

七是乡村志愿服务开展的有效性问题。南康区城区面积小,辖区内大部分是乡村地区。乡村地区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医疗、出行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有许多无人照顾的老人,仅靠现有的志愿者力量几乎不可能对所有独居老人照顾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