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健康教育面临的新需求
1.内容多元化需求
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要。据目前统计,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有10%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10%与遗传因素相关,30%源于环境因素,而50%则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疾病发病条件的多样性要求为乡村人口提供更为普及的健康教育。例如,团队此次的实践地点大多位于大别山脉,黄陂、随州、咸宁和孝感等地均是夏季蜱虫叮咬的高发地区,因此需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如蚊虫叮咬的防护和处理、有害动植物的辨认等以往常常被忽视的健康教育知识。
户外严峻的物理环境可能导致的疾病也不容小觑,处于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工作可能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健康后果。同时,一些错误的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缺乏科学依据的乡村偏方和习俗等也在危害着乡村人口的健康。中小学生作为生理和心理条件尚未成熟的个体,也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如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以及可能遭遇的各种意外伤害。随着乡村医疗水平、乡村人口年龄组成、村民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乡村人口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乡村卫生条件的改善、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以及疫苗的广泛应用,使得传染性及感染性疾病发生的比例下降。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在逐渐上升。
从实践团队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农村居民对于各类科普知识的需求很广泛,除了已经作为科普重点的日常习惯,常见病、多发病预防,以及急救知识外,性教育、心理健康还有寄生虫病等不常被讨论的话题也引起越来越多乡村居民的关注。综上,为了应对疾病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疾病类型的动态变化,需要为乡村人口提供内容更加多元化和更与时俱进的健康教育(见图1)。
图1 中小学生希望了解的健康知识内容
2.形式多样化需求
实践团队开展了线下的科普讲座和问卷调查,采取面对面的形式与村民进行了许多互动和交流,有助于了解其真实需求。除了线下讲座和问卷,团队还组织了入户探访,更加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为了延长科普讲座、入户探访等健康科普的时效,团队将健康知识整理汇聚成册后分发给村民,因为纸媒可以随时翻看,还能更好地将这些健康知识保存并传播开来。同时,团队也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互联网搭桥,为交通难以抵达的偏远地区开展线上讲座,进行健康科普(见图2)。
图2 中小学生希望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
3.对象多层次需求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有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以及对于健康问题的不同关注程度(见图3)。因此需要考虑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和老年等不同年龄层次对象的健康教育需求。比如婴幼儿的正确喂养、疫苗接种和疾病预防,青少年的青春期相关疾病的治疗和意外伤害的预防,老年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等,这些都是具有鲜明年龄特点的健康问题,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需求的人群进行健康科普。
图3 既往科普对象对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
4.趋势智慧化需求
随着乡村智慧化水平的提高,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健康教育打开了更多的思路。借助互联网搭建起的沟通桥梁,团队得以对不方便举行线下活动的地区进行科普宣讲;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的运营和制作,团队整理的科普知识也能让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等工具对收集到的问卷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也有助于团队更全面地了解村民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进而对健康科普的思路进行相应的改进(见图4、图5)。
图4 既往科普对象接受健康教育的渠道
图5 既往科普对象对“互联网+健康教育”创新的接受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