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乡镇政府如何化解“人地钱”的矛盾
1.优化资金使用管理
目前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来源比较单一,首先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因为财政性补助资金的组成结构趋于扁平化,大部分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都来源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财政资金拨款或者地方财政收入,除这两种来源外,基本没有其他的资金渠道。目前社会融资还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资金以财政补贴为主。要积极借助多元化的渠道获得补助资金,发动广大社会人士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其次要健全资金的管理体系。其一就是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资金资源,对资金和相关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合理分配。其二要建立相关管理和监察机制,只有工作人员提高了资金管理水平,才能保证补助资金的充足和及时分配。只有不断完善监察机制,资金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合理运用到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中,避免违法乱纪现象的出现。
最后要加强各环节的沟通协调。一方面,基层工作人员要和农村居民紧密沟通,既可以保证资金的发放使用与当地情况相匹配,又可以加强居民对政策的认识了解,避免因信息差导致出现矛盾;另一方面,基层工作人员要与各级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只有基层工作人员把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向各级部门进行汇报,有关部门才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政策,资金也尽可能得到充分的使用。
2.优化土地管理
土地抛荒不仅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更会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必须重视农村土地的利用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耕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这与现有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有着重要关系。首先,上级政府要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来引导加强乡镇政府对土地抛荒问题的重视。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全局考虑地区发展规划,在心理上做好解决土地可能出现抛荒或者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的工作准备。其次,就农业效益低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对农地经营者的扶助力度。一方面要给予农户积极的技术支持,负责农业部门的农技站等要做好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落地,切实解决农户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要通过技术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户的资金补贴,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业补贴,可以有效留住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最后,可以为农业生产积极性较高的农户提供便捷的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户从事与农村土地种植或者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最终通过扶助来实现农户的发家致富。
3.优化人才管理
乡村振兴,首先得有人,人才是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镇政府是践行人才振兴的最基层政府机构,最了解农村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时不盲目攀比,可以适当减少公共理论知识考核,加强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考察,选出不一定是最优秀但一定是最合适的人才,因地制宜引进本地急需的紧缺型人才。乡镇政府还可以发挥其作用,促进乡镇与县区之间、乡镇与村庄之间形成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多方联动机制。乡镇政府可以利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作为乡村建设发展的后备人才储备力量;也可以在充分挖掘本乡镇现有产业、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强化乡镇与乡镇、乡镇与县之间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在人才引进上形成合力。
同时要完善人才引进和人才返乡的政策和待遇,改善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为人才引进搭建平台,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经济和制度环境,吸引更多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除了人才引进外,还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还要通过完善制度环境来改变“人才留不住”的现状,乡镇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薪酬、职位晋升等为农村留住人才,给予荣誉奖励,为引进人才解决安家落户等问题,使人才在乡村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归属感,可以促使其长久定居,长期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切实改变当今农村地区人才短缺、各类实用性人才队伍不完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