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

(二)原因

1.疫情影响下农村集体经济招商引资困难大,缺少可持续性产业

受疫情影响,进出口业双向受阻,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普遍降低,许多企业制定的发展规划赶不上现实变化,抗压能力不足,导致经营困难。面对产业发展前景的不明朗与高风险,资本对于农村集体经济产业的投资积极性明显降低,村集体招商引资困难变大。乡镇政府人员也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相对于发展资金的缺少,更缺乏有实力、有前景的可持续性产业。

2.地理位置等因素不同,土地流转条件差异大

由于各村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因素不同,村与村之间的集体经济发展较为悬殊。例如国道沿线的九棵松村、城乡结合地区的拢船头村,人口相对集中,交通较为便利,土地相对平整,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条件相对较好。反观一些村,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居住分散,村集体经济难以发展壮大。例如像蒋山村这样远离镇中心的农村,村支书招商引资的初衷主要是为了修路。蒋山村闲置土地1000多亩,土地流转的租金低至每亩一两百元,且机械化程度低,土地难以充分利用。

3.资金投入缺少全局性、连贯性

一方面,上级部门在村级资金投入方面重“输血”、轻“造血”,资金投入主要侧重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层面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农村的项目往往不缺少启动资金,而是缺少后续的管护,导致与农产品相关的集体产业发展态势较为脆弱。团队在访谈中听到群众反映,上级政府曾派专业技术员指导农户集中种植农作物,但由于缺少后续管理技术的跟进,指导种植的农作物往往没有好收成,削弱了农民的集体生产积极性。

4.村干部带动能力不足,发展人才匮乏

由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收益率差距,农业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向城市非农部门。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乡村缺少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农业内部人力资本大量流失,缺乏经营合作社的专业人才。

村干部年龄整体上偏大,受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发展条件等影响,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乡村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儿童,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服务群体,而不是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这就导致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力保障和人才储备不足,出现决策不科学、创新观念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现象,影响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