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必要性及现状

(一)研究必要性及现状

1.研究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大众媒介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成年人的必备之物,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自出生起,各种媒介的陪伴便无处不在。尼尔·波兹曼曾提出,电子媒介时代下,信息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共享,二者的界限逐渐消失,“童年”正在消逝。即使是在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也已经达到94.7%,远超过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不可避免地受到以智能手机为主的各种媒介的影响。其中,聊天软件、手机游戏、网络小组等多种沟通交流、休闲娱乐渠道的存在,使得智能手机不由自主地介入儿童的日常生活。手机不仅是开辟全新网络世界的一方屏幕,也作为开拓、形塑儿童社交空间的工具,影响着儿童的社交关系。他们从“网生代”的视角,通过智能手机塑造着不同于父辈、祖辈的社交方式与价值准则。

但是,儿童正处于成长成人的关键阶段,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价值观尚不成熟。尤其是农村儿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和成长环境的相对落后,他们对于冗杂信息更缺乏免疫力、批判力,更容易被智能手机中的各类信息引入歧途。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农村儿童使用智能手机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可能会陷入手机成瘾、自我封闭的泥潭,滑入智能手机带来的迷失和彷徨,不利于其社交关系的长期良好发展。

故而,通过研究智能手机使用对于农村儿童社会关系的调节机制,思考如何在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给予农村儿童科学合理的指导,引领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智能手机,理性辨别社会真实与媒介真实,从而构建健康积极的社会关系,在当下尤为重要。

2.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儿童媒介使用及儿童的社会关系已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一方面,对于儿童媒介使用的研究往往没有细化到“智能手机”这一具体媒介,或是以电视、电脑为主;同时,鲜少有研究直接着眼于儿童媒介使用与其社会关系之间的直接作用关系,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儿童在媒介使用中被动受到的影响,例如电视、手机使用对于儿童认知能力、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将儿童作为媒介使用主体的研究还比较匮乏。而在儿童的社会关系方面,相关研究大多从儿童自身的心理、情感状况出发,围绕社会支持、幸福感、孤独感等因素进行探讨,对于智能手机等媒介在儿童社会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缺少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儿童媒介使用的研究以量化研究为主,研究范式较为固定,并多将儿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缺少对儿童差异化、个性化的剖析,对于儿童情感、心理健康上的讨论存在结论重复、创新不足的问题,因此,已有研究对问题背后原因的挖掘也欠缺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