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的阅读研究:首先对我国现有的政策文件进行学习了解;其次对当下的一些科普模式和思路进行总体分析,遴选出适合团队操作的方案;再次,在准备科普内容时,团队还对云南省以及湖北省多个研支团驻地的疾病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针对不太熟悉的中小学生调研对象的特点,团队开展了相关教育学文献的梳理学习,了解到调动启发性的重要性,并精进PPT制作等方面的技巧。
2.问卷调查法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分别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调查形式以线上问卷为主。前期,团队对以往的科普对象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从对健康的关注程度,到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水平,再到健康教育知识获取渠道、内容,以及对科普的需求和意愿程度展开多维度评价,共收集721份有效问卷。后期,团队面向农村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教育知识关于科普形式、时间频率和内容等方面的科普需求的精准调查,共收集338份有效问卷。
3.参与观察法
实践团队使用参与观察法获取了第一手体验资料。无论是听讲过程中科普对象表现出的神态,还是课堂结束后科普对象表现出的情绪感受,都为团队对中小学生关于健康知识的接受情况做出判断提供了现实依据。实践团队在科普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较劲”、对选题的再三揣摩和对系统知识的铺陈都是对第一手材料的重要补充,可以使科普过程更加精准,获得更准确、更真实的调研资料。此外,实践团队从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细节、处事态度中挖掘其背后潜藏的乡土习俗和道德文化因素,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中总结出其乡村健康素养形成的过程,揭示出乡村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个案中窥见乡村健康教育的发展出路,从而为乡村健康教育发展道路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4.统计学分析方法
调研后期,实践团队归纳整理了千余份问卷,采用了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将两次结果前后对照,与指导老师沟通修改相关细节,应用专业知识对其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