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心理状况
1.乡村儿童烦恼处理现状
在接受调查的乡村儿童中,约七成的孩子表示自己存在成长烦恼(见表4)。除了困扰大多数当代儿童的学业问题外,乡村儿童中由于父母陪伴较少造成的心理缺失占比29.41%(见图15),高于城市同年龄段孩子的比例。[11]此外,人际关系不佳也是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大困扰,这可能是由于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较少,导致其不会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造成的。
表4 乡村儿童是否存在成长烦恼
图15 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学习上的烦恼是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比最大的困扰。细究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烦恼,认为作业多的乡村儿童占比15.69%,教师对自己评价不高的占比13.73%,学习枯燥无味的占比44.12%,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占比49.02%(见图16)。可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主要是成绩不理想以及学习枯燥无味两点。这体现了乡村儿童对自己的课业成绩有更高的追求和争取更多学习发展空间的期待。同时,这些烦恼的成因也有可能与授课环境、授课方式、教学水平等相关。
图16 乡村儿童学习过程中的烦恼
针对以上可能的成因,实践团队成员们继续探究了乡村学校授课过程中的环境与沟通问题。据刘慧[12]研究发现,城镇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显著高于乡村教师,同时乡村课堂上师生互动程度远低于城镇课堂。因此,无论是学校授课环境等硬件实力的相对薄弱,还是如师生互动等软件实力的较为不足,都有可能是乡村学生产生学习类烦恼的重要原因。
如图17所示,当乡村儿童心情不好时,选择独自生闷气的占比33.34%,比例最高,其次是看电视/玩游戏,占比31.38%,与人倾诉仅占13.74%,写日记/做手账占7.8%。由此可见,乡村儿童排解不良情绪的方式较为单一,更多是以自我消化为主,只有少部分儿童会与人倾诉,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身边缺少父母或者朋友的陪伴息息相关。
图17 乡村儿童心情不好时的排解方式
如图18所示,在儿童遇到困难时最想求助的对象的调查中,父母占比最高,为56.86%,其次是朋友,占比为17%左右。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依靠,在遇到困难时,无论是否有客观距离上的阻隔,孩子们最想求助的对象往往还是父母。针对乡村儿童中留守比例较高的前提可以推测出,如果乡村家庭中父母多一些陪伴儿童的时间,此调查的数据会更加乐观。
图18 乡村儿童遇到困难时最想求助的对象
2.乡村儿童性格概况
儿童性格气质大致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13]其中,胆汁质类型的儿童勇敢果断、直率热情,但容易感情用事;多血质类型的儿童活泼好动、善于交往,但是缺乏耐心和毅力;黏液质类型的儿童稳重踏实、细致周到,但是思维灵活性略差;抑郁质类型的儿童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但平时易多愁善感。如图19所示,在受调查的乡村儿童中,多血质类型的乡村儿童最多,占比34.31%,胆汁质类型的乡村儿童次之,占比26.47%,黏液质类型的儿童占比22.55%,抑郁质类型的儿童占比16.67%。各类性格气质的儿童占比相差不是很大,以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为主,可见乡村儿童性格较为活泼;另外,抑郁质类型占比不低,这些乡村儿童观察力强、心思较为细腻敏感,所以家长对这些孩子心理上的关心就尤为重要。但根据实践团队之前的调研结果及主观感受,该地区乡村家庭的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较少。
图19 乡村儿童的性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