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湾社会:宗族地区的村社样态

(一)村湾社会:宗族地区的村社样态

鄂东南地区的村社历史,一般可以追溯到明初“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潮,当地大部分的村湾居民都为当年江西移民的后裔。因此,在赣文化的影响下,当地的宗族传统保留得比较完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这些移民后裔在当地开枝散叶,形成了以村湾社会为特征的聚居样态。所谓村湾社会是指受当地山地丘陵地形的影响,当地的村落都以自然湾的形态散布在山间相对平坦的地带,数个自然湾共同组成一个行政村。这些自然湾内部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同氏族的共同体。在传统社会,共同体内部保持着比较频繁的互动,由于生活生产活动的高度依存,共同体的维系不仅体现于红白喜事的互相帮助、祭祀的共同行动,还体现在他们对族产的共同拥有上。在当地,几乎每个湾子都有自己的宗祠,宗祠的作用除了供奉祖先以外,还是承载宗族内部各项活动的场所,如戏团演出、敬老宴席等活动。可以说,具有宗族色彩的村湾社会,形成了当地生产生活的一个基本组织单位,也产生了当地的基本社会秩序。同一姓氏之间不仅在村湾内部保持着紧密联系,而且在镇域、县域乃至更大范围内都保持着一些互动。本姓氏之间一般都纂有族谱,宗族的演进和发展有脉络可循,同姓之间往上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先。

但是,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宗族的力量在村社内部被逐渐削弱。宗族的作用渐趋被限制在一些仪式性的活动上,而需要依靠宗族内部合作来完成的生产性活动,如水利灌溉,则早已不复存在。湾子内部仍旧保留有一些族产,但也只是一些山林地块,对成员们的影响较小。在更大范围内,就算有依靠宗亲会以及本宗族的大祠堂,目前也只是保持着一些仪式活动上的联系。宗族的作用和影响力式微,更多成为一种符号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