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风口转移:小微企业的没落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微企业对市场变化适应性强,在市场中拥有“小而专”和“小而活”的优势。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在人、财、物等方面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产品细小市场的经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但小微企业“小而专”和“小而活”的优势在疫情期间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尤其是依赖平台生存的小微企业更是如此。
疫情前,以短视频、直播等为代表的经济方式,提供了大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式应用场景,对部分人群产生了生活生产方式的冲击与变革。而疫情的发生直接催生直播站上风口,改变了消费者原有的消费模式,从而给企业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许多小微企业顶住了压力,成功实现了转型。但调研发现,蕲春县部分小微企业由于丧失了对风口的把握,未能实现转型,逐渐被市场淘汰。直播风口的错失,暴露出小微企业在管理、社会化思维层面的短板。直播经济时代要求平等、共享、去中心化的管理者思维,而小微企业多为家族产业,管理架构主要是金字塔式。该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信息时间差,可能会对市场风向把握产生延后,加大企业决策的失误风险。比如蕲春县银杏生产就存在类似问题。
此外,小微企业缺乏“社会化思维”,由于资金、规模等因素的限制,无力参与数字化时代营销,比如利用抖音的流量进行直播变现等手段,这也加剧了它的没落。
2.无奈变通:项目推动下的电商发展
中央通过向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来为地方提供资金。“相较于一般性转移支付,国家更加倾向于依赖各部门的专项转移支付以使公共服务最大化,‘项目制’应运而生。”比如为了规范、加强县电子商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效益,有效推动全县电子商务发展,根据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关于下发〈2016年度湖北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商务发〔2016〕64号),以及《蕲春县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规定,蕲春县制定相关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就是运用“项目制”促使公共服务效能最大化的典型之一。
实际上,“项目制”在运作过程中,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政府以及社会参与企业和受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不对等和利益的侧重点不同,一度遭遇了项目目标偏离、项目重复投资和项目申请难等问题。调研组成员在与蕲春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交谈后,发现项目推动下的电商存在上述问题,具体表现为项目推动下的电商规划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一定张力。比如按照蕲春县农村电商相关制度条例,需要搭建电商培训和人才培育体系,开展多元化、不同层次、多种类别的电商精准培训,进一步促进电商创新创业,提升电商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培养本地电商人才队伍,建立可持续的、有梯次的电商人才育成体系,充分服务保障全县电商产业发展。项目申请前,人才培训相关工作就已进行或完成,项目申请后,为了不重复培训,浪费社会资源,当地负责人通过调整项目规划顺序等手段,变通资金使用,弥合规划与实际之间的张力。
3.抱团抗力:物流工会抱团“取暖”
蕲春县为了更好地发展物流业,打通不同快递之间的合作,建立了物流工会。物流工会成立初衷是为了各快递之间共享丰富的行业经验,强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全面满足客户综合化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双方规模效应,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目的。但调研组通过对银兴米业(电商)的调研,物流工会的成立似乎与初衷背道而驰,甚至形成行业抗力。
银兴米业主打蕲春县农副产品销售,但快递费不断上涨成为他们十分烦恼的问题之一。该企业老板多次与地方各大快递物流公司商议,能否对快递价格进行优惠,但均得到较为负面的回应。调研组成员也提出是否可以使用邮政快递,但企业老板也袒露邮政快递对于发货量较大的电商来说,存在限单的情况。如此一来,电商为了尽快发出货物,势必会向物流公司妥协,造成成本挤压。物流成本上升,电商势必会将成本压力转嫁至农民,压缩农民的利益,以此保证自身既得利润。那么本该在农村电商项目中获利的农民,却成为被层层剥削、压迫后的“失利者”。
从短期看,物流公司的抱团行为,是行业竞争加剧的必然导向。但从长期来看,物流行业抱团的行为,不利于当地电商长期发展。作为一个健康成长中的行业,理应杜绝这种集体涨价现象,即便企业有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应先从控制不合理成本着手。物流公司应该通过对内部管理挖潜和调整优化,把更多的红利让渡给电商,形成电商和物流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共同提升双方盈利空间,这才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