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健康教育实践做法
1.初步完善健康科普体系
实践团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专业医学科普共识,讨论行之有效的医学科普方法,努力实现节省医务人员时间、提高科普效率、节省政府资金等目标;致力于构建更加精准,更加具有可实施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的医疗科普体系;共同探讨新时期健康科普工作的新思路,从“医防融合”的角度提升健康科普工作的影响力,让老百姓精准获取实用、专业可靠的健康知识。
针对中小学生调研对象的人群特点和乡村多山地、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域特点,实践团队对团队内部资源进行了解构和重组,除了成立线下进行宣教的科普小分队,还成立了负责组织专家研讨会、科普图文及视频制作、宣讲课件制作、线上/线下宣教和媒体宣发对接等相关方面的各小分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提升团队的积极性和协作效率(见图6)。
图6 团队科普模式
2.组织专家指导服务
实践团队邀请了来自武汉市协和医院肿瘤、营养和儿童等多个科室的专家教授对健康科普内容进行审核纠错;邀请了专业科普人士分享健康科普经验;在活动前期了解“三下乡”相关政策,并与基层卫生教育人士沟通与交流心得体会;提前与科普对象所在地的研支团成员进行沟通,了解当地的疾病谱变化和群众最关注的健康问题,配备相关领域的科普人员,确保团队整体的专业性和良好的业务能力。有研究指出科学家在进行科普时容易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不了解传播技巧及公众的科学素养等[7],实践团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良。在媒体宣发方面,团队也和多个媒体平台深入合作,力求做到科普资源可持续利用,并及时跟进社会热点话题,充分发挥“互联网+”模式的优点,努力实现科普活动准确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三不误。
3.开展科普作品创作
在实践期间,实践团队围绕健康话题编撰形成了两本科普读物,其中一本出版社即将出版,另一本则制作为先行手册赠送(见图7)。先行手册共包括25个章节,除了手卫生、饮食卫生等日常健康注意事项外,还关注到中小学生常出现的换牙、蛀牙问题,并且聚焦时事热点。比如手册涵盖了在与云南省临沧市蚂蚁堆乡的研支团成员访谈中了解到当地中小学生多发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情况的预防,团队运用简洁有趣的语言和惟妙惟肖的图画,向中小学生科普了相对系统的、可阅读性与操作性强的健康知识。
图7 先行手册封面图
除此之外,团队还录制了互动性极强的科普视频,参与第三届南方健康科普大赛的5个科普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一个作品由《健康报》刊出、健康中国公众号推送,另有一作品科普中国公众号推送。
4.探索打造“健康科普进校园”云课堂
在调研中,实践团队发现乡镇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足够支撑完成远程课堂连线,乡村中小学生对出现在屏幕里的陌生人也同样充满了新鲜感和热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的乡村中小学生希望健康教育课堂的频率能够达到一周一次(见图8)。团队要做的其实就是实现健康教育的“软着陆”。调研期间,团队共开展了1次云课堂、8次实地健康科普宣教,为孩子们科普了许多健康知识,并形成了品牌效应,有利于扩大宣传面和后期推出更为优质的连续课堂。团队在宣教过程中试验性地在网络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或录制,使得健康科普的受众不再局限于线下的参与者,也扩展到线上广大的网民。此外,录制视频还方便了受众进行知识回顾,后期团队也可以回顾视频,针对宣教方式进行讨论并改进。
图8 中小学生希望接受健康教育课堂的频率
5.与媒体合作进行乡村健康教育宣展
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互联网+”模式的优势,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利用新时代医学媒体,营造了科技志者弘扬科学精神和志愿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团队的实践经历已被《人民日报》、荆楚网、湖北日报客户端、《武汉科技报》、武汉科技报今日头条号、武汉协和医院官网、学习强国、长江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江汉区科协官微、《都市时报》(云南)、云上随州、云上咸宁、健康随州、青春黄陂、大学生快乐科普驿站今日头条号、襄阳网、《襄阳日报》、《襄阳晚报》、华中大理想青年公众号、第一临床学院官网等20多个平台、媒体报道超过40次(见图9)。
图9 相关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