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下主要针对调查中有关乡村儿童的生活、教育、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
1.生活方面
尽管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大多数乡村儿童的家庭条件基本可以满足儿童的生活所需。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多数时间不能陪伴在儿童身边,部分乡村家庭存在家长监护不周的状况。一些乡村儿童仍独自上学,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乡村学校的发展条件相对较差,教室、食堂、操场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比于城市,乡村儿童难以获得更加完善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2.教育方面
乡村地区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思想道德教育存在明显不足。首先,乡村学校的教学环境虽然可以满足乡村儿童的基础教育,但由于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限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的教学重点往往会放在对知识技能的培训上,而忽略了对乡村儿童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乡村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天赋能力难以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其次,乡村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为留守儿童,他们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而祖辈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教育观念方式较为陈旧,对儿童在道德和精神上的约束和引导较少,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3.心理方面
乡村地区家庭和学校对儿童的心理状态缺乏足够的关注,相应地,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存在不足。在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亲密情感联结的状态下,乡村儿童自身的情感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消极、挫败感、孤僻等心理问题。除了亲子关系缺位,学校里由于教师的数量不足,师资力量紧张,往往容易忽视对乡村儿童心理状态的关注。乡村儿童在心理上出现问题苗头时,如果家庭和学校没有及时发现,不做相应的引导和纠正,可能造成更大的隐患。比如上述调查中显示,相当比例的乡村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并不选择找人倾诉,加上学校和家庭忽略了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注,部分乡村儿童可能会产生厌学心理;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得不到别人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也会导致乡村儿童的抗压能力比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