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乡镇政府职能反映出的问题

(二)疫情下乡镇政府职能反映出的问题

1.资金短缺及使用效率不高

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国家不断重视乡村发展,加大对乡村的投入力度,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部署。国家为改善农村经济状况,设立了乡村振兴项目和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但在资金的使用、落实和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资金不足、分配不均、使用率低等若干问题。

首先,在资金分配问题上,资金分配不均。由于各村自然状况、产业基础不同,上级政府对地方实际情况了解有限,所以按“先富带后富”的思路,资金理所应当地拨发到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和村落,这样就导致一些村庄有想法但是缺资金,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村庄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次,在资金使用的问题上,资金使用率较低。虽然财政部门将大部分补助资金划拨给农村地区调配使用,但由于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补助资金使用比较分散,造成大的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资金的使用率较低。再次,在资金的管理问题上,资金管理观念落后。为实现资金利用最大化,资金要满足乡村振兴建设项目的需求,满足农村实际发展状况的要求。目前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主要是对农村居民进行生活上救济式的补助和帮扶,缺乏生产式帮扶,无法根本解决农村的生产生活问题。在管理上可能还存在补助资金发放不及时、补助资金被浪费等问题。最后,在资金的公示方面,虽然我国将所有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使用去向及分配情况进行了公开透明的展示,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地区由于信息技术不发达,居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导致他们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也无法及时反馈相关情况,进而可能导致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不均、村民不理解等情况的出现。

2.土地“非粮化”、土地抛荒现象严重

农村土地抛荒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农业现状呈现出“老年农业”的特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也逐渐明显,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种粮,而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贴补家用,在利益的考量下选择脱离土地,从事非农工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亩均种粮收益为824元,是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但在农民眼中,种粮收益仍然偏低。获利微薄,是一些地方耕地撂荒、“非粮化”的主要原因。而对于村里的老年人来说,一方面,他们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优势,比较适合并且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将土地视为“命根子”,“农民离不开土地”的乡土思想,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着他们对土地的态度。而青壮年的乡土思想是不及老年人的,他们对土地观念的转变也是土地抛荒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外出就业要付出更多的学习和适应成本,难度比青壮年大得多。在农业收益相对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的影响下,年轻人不愿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但也有少数年轻人“打工又种田”,因而土地呈现出“周期性抛荒”“季节性抛荒”的特点。

同时,农用物资价格不断上涨,也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原因。由于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收购价格十分稳定,不可能大幅度增长。粮食收购价格稳定,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却抬升较快,增加了生产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农民种粮的收益。据村民反映,涨价尤为明显的是肥料。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6月上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2022年6月上旬全国流通领域尿素(小颗粒)市场价格达到每吨3187.4元,复合肥市场价格为每吨4121.7元,同比明显上涨。种粮收入和种粮成本这两方面都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收益的考量下无奈地选择土地抛荒。

3.人才数量和质量不高,机制不健全

农村人才数量有限,城乡差距和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乡镇政府在留住本地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方面均无明显优势,因此陷入人才数量有限、人才质量不高和人才流动性大的困境。乡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年轻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不愿种粮食或者就近择业;在外求学的人才回乡就业的意愿也很低,一方面是因为城市与乡村的收入差距明显,进城务工或外出就业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就业岗位多。村里留不住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学的年轻人,没有合适岗位必然导致人才流失。因此农村老龄化严重,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较少,学历层次不高,不利于农村经济长久稳定的发展。在人才引进政策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岗位,但由于福利待遇和政策机制等方面的不足,许多引进的人才往往将服务基层的经历作为一个跳板,只是短期服务基层、服务人民,服务期满后多会凭借政策优惠考取定向公务员或者考研加分等,并不会长期从事基层工作,因此人才引进效果不佳,人才流动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