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1.大运河申遗与大运河文化带的提出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历史最早、延用时期最久、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在中国历史中,大运河在空间上沟通了中国南北方;政治上,有利于稳定政权、维持统一;经济上,大运河的开凿促进沿岸地区商业发展,人口的大量涌入和交通的便捷,使得一批商贸城市应运而生,并在历朝历代中不断繁荣发展。放在更高的历史纬度,京杭大运河促使了经济重心的南迁,带动了江浙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

中国大运河得以在国内获得重视、在国际大放异彩,离不开大运河“申遗”和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的提出。自21世纪初期,学界便为大运河“申遗”、保护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而不懈努力。2005年,罗哲文、郑孝燮与朱炳仁发表《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得到运河沿线城市的积极回应,拉开了大运河“申遗”的帷幕。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运河沿线的35座城市结成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联盟,共同发布《世界运河城市扬州宣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2014年6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进行了极高评价。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做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并提出大运河文化带的战略构想。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家战略意义,对大运河文化的象征意义、价值功能和实际操作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和指导。2019年7月,我国出台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至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步入快车道,沿线地区纷纷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开展地方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项目,留住运河记忆。

2.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关联与异同

2019年7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审核通过,勾勒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宏伟蓝图:发展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可见,国家文化公园兼具国家公园和文化公园两类空间的特性。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通过公园形式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是一个具象化的空间,侧重于对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河道、城镇、码头等)进行集中展示。国家文化公园通过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等多种类型的文化,依托遗产点段和各类文物,利用创新形式重塑运河文化,使之成为可见、可触、可感的物质文化,以实现文化在时间与空间延展性上的适度呈现与展示。

相较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实体空间,大运河文化带注重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利用,促进文化之间的整合和融合,实现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的有机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打造抽象化的文化情感认同空间。扬州、苏州两地依托本地现有的文化公园及特色文化景点作为实际载体,落实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3.构建大运河文化带的实际意义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运输水道,是经济带,也是丰富多彩的城镇带、文化带,更是传承中华文明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

以构建“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为目标导向,在文化上,通过构建大运河文化带,聚合运河沿线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大运河各地发掘本地历史文化、集中保护文物遗迹提供契机,创新传承、利用、再开发本地悠久的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的展示、大众文化的交流与集体记忆的激发提供了空间场所;在环境上,大运河文化带战略的提出促使地方秉持环保理念,集中开展环境整治、河道清淤、航道改制等专项保护行动,对大运河一带生态环境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在经济上,构建大运河文化带是地方进一步发展文旅产业的历史机遇,通过古城改造、街区打造等措施带动消费,进一步为地方持续性发展助力。

大运河文化带以运河沿线的各个文化场域作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载体,为传统文化的展示、大众文化的交流与集体记忆的激发提供了空间场所,以应对地方文化记忆的消逝。大运河文化带由一个个被创造的、仪式化的记忆之场构成,它们不仅见证了变迁中的文化记忆,还可以通过持续性地叙事与传播,巩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其既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世界的奇迹。构建大运河文化带为国际运河城市提供合作平台、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带的构建促进商贸互通、传播科技文化、孕育城乡发展、滋养社会文明。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与政治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在长期中得以全面呈现,在文化认同、文学艺术、环境治理等模块实现长效效益,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