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议

(一)建议

对于数字乡村建设中目前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结合恒合乡以及青龙村数字乡村建设的经验及调研成果,提出以下建议。

1.多点齐发打造全媒体数字宣传矩阵

对恒合乡来讲,整合已有的宣传资源,依托互联网突破宣传推广的外部困境,理清各种传播渠道,形成个性化的宣传推广方式,打造优质旅游品牌,提升旅游区影响力是其当务之急。

各地可依托互联网扩展信息宣传渠道。恒合乡可以选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在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进行相关信息的宣传推送,如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建设三周年、举办旅游推介会等,通过社交平台发送推文或投放广告,向社会展示恒合乡的秀美风景与土家文化。同时,还可以在知乎、豆瓣等知识分享平台上发布优质翔实的旅游宣传推文;在美团、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生活分享平台上发布景区点评、优惠活动等信息,吸引潜在的游客;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制作分享恒合乡的旅游、农业“快闪”视频,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提升传统媒体的宣传影响力。政府相关部门可分析旅游景区的主要客源地以及目标客源地,精准选择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物料投放;可以与目标城市旅游企业及相关的旅游协会或社团进行合作,从而获得宣传流量支持。

构建新媒体宣传生态圈,提升宣传推广的有效性,扩大宣传推广的覆盖面。例如,可以构建恒合乡微信生态圈,定期更新恒合乡经济宣传、旅游业采风等贴近生活的视频推文,抓住用户喜好,还可以通过设置答题、抽奖等方式加强互动,提升用户黏性。恒合乡可以参考优秀宣传案例,学会“流量变现”,不断扩大“生人圈子”,打造恒合乡特色文旅品牌。[9]

2.多元互促推进产业融合

目前恒合乡采用了“错位发展,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如果能以农业为依托,旅游业为特色,村民为主题,实现“大农业”和“大旅游”有机结合,将为数字乡村的建设贡献新动力。

推出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大力打造一批以旅游观光为主、农业休闲兼具的山水风光游,以当地民俗文化体验为主的民俗风情游,以康养避暑为主的生态养生游,针对不同目标人群提供差异化旅游服务,将乡土种植、采摘场景同民俗、自然景观体验深度结合,丰富游客游玩体验,避免景区同质化困境。[10]

与当地政府以及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农旅思政主题夏令营,打造青少年培养基地,吸引本地乃至万州区及重庆市的学子前来结营训练。开发体验农村生活、观光自然风景、锤炼意志品质等多元实践活动,丰富夏令营活动体验的层次感。

通过旅游景区的建设推动各农业产业园更新设备,积极开展农家乐、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线上销售等旅游业配套产业,完善并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与附加值。

3.多措并举加快技术下沉

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可依托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修建快速公路、高速公路等符合现代道路标准的公路,提升道路承载力;可在山地丘陵地区集中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智慧化获取规模优势;推进农村有线宽带、网络电视、无线信号等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农村互联网体系全覆盖,进一步推广农村5G基站建设。

青龙村同市农业科学院展开合作,开展全域土地宜机化整治,与渝北联通公司合作开展数字农业应用实践,将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设施应用到田间地头,建立无人化管理系统和信息实时监测系统,促进了当地智慧农业的发展。这种基于地方与企业合作共赢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在全国数字乡村建设领域具有普适性意义。

加强同各地高校研究所、各地农业部门在数字农业领域相关技术方面展开合作,将涉农科技成果下沉到数字乡村建设一线,既有利于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能为当地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科研技术支撑。

同时,可以寻求与阿里、联通等在数字农业领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涉农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特别是推动农业传感器、智能农机装备入田常态化,依托传感技术、遥感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加快建设乡级农业大数据系统,健全农产品长势数据采集、自然灾害检测与预警、农作物收成预测、农产品销售决策等数据系统应用场景;依托区块链畅通数据传输与分发,保证所有数据及时同步更新,实现生产管理销售全流程全链化。

4.“人才为本”培育本土人才

针对乡村振兴中普遍存在的乡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引进人才困难的问题,青龙村通过鼓励劳动力返乡,以该村壮劳力为主要对象,组建了一支果园生产服务队,在接受培训后负责果园内智能农机的使用以及管理系统的维护。这种方式既降低了引进人才的高额成本,也保证了数字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中正常应用。

各地可以沿用“引进外来技术,培育本土人才”的发展思路,在技术上同外界先进的企业和机构合作,通过引入先进技术资源,重点包括智能农机设备的安装、调试、日常使用,传感器的数据分析,数据系统的维护与运营等,帮助本地劳动力成长为技术骨干人才。

推进培训资源本土化,在培训板块中增设更加适应于当地农业发展的内容。对于当地的特色农作物和新型智慧农机,要有针对性地增设教学课程。从实践看,要立足当地的土地地形、经济状况等具体条件,培训人员应带领培训者下田亲自操作,以实践促学习。

培养本地人才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在专业层面,应进一步明确服务评价标准,定期进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与验收;在不同方面树立服务典型,以优秀典型激发内生动力。在可持续发展层面,可以发展现代学徒制,通过知识技术和实际经验的分享,培育用得着、可持续的人才储备。

5.根植信念激发内生动力

村民的内生动力是不断获得各类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创新创业的自发意志、自愿行为,数字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村民内生动力的助推。

定期开展优秀案例分享会与宣讲会。通过宣讲数字乡村建设优秀案例,从乡风乡貌、人均收入、村民幸福感调查等多方面展现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依托村民服务中心,开展使命信念教育、理论学习、发展成果展示等多元活动,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乡村发展红利,坚定建设信心。

鼓励村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调动村民的自主意愿,让村民“动起来、干起来、学起来”,让他们全过程参与本村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如建设计划制订、发展规划实施、具体项目落地和监督等,通过在实践中学习本领,在实践中增强自信,促进村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突显村民的主体性,倡导政府支持、专家参与、村民主导、社会协同的乡村发展模式,弱化政府和专家的主导作用,发挥村民的主体性,催生村民内生动力,使村民成为乡村建设发展真正的主体和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