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背景

(一)调研背景

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相互竞争,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大医院集中,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无人问津,进而出现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并陆续出台多个文件落实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提出要“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3]明确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2016年,《“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4]再次强调,要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型医疗就诊格局。自2009年我国启动新医改以来,特别是2016年《“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实施后,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城乡社区基本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5],但各地仍存在大型医院超负荷运转与大量基层医疗服务资源利用不足的现象,造成了基层医疗资源的空置和浪费。[6]以武汉市为例,虽然医疗资源较为丰富,每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远高于新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处于新一线城市前列,但仍不能满足武汉市居民的就诊需求,这与居民倾向于选择大医院就诊有着密切关联。[7]学术界已有较多针对此类现象的研究,但关于武汉市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次社会实践将以问卷调查、访谈法及实地调查法的形式,探索武汉市居民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情况,针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并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对分级诊疗加以宣传,从而为促进分级诊疗的实施、推动居民科学就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