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健康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1.延伸拓展乡村健康教育体系
(1)横向共推共享。
突出健康教育科普公益性,建立健康教育资源库,实现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培育科普信息集群,依托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健康科普品牌,构建健康科普创作平台和宣传展示平台,促进科普信息集成,让基层群众关注的健康科普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让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2)纵向联合联动。
激发医学相关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多级主体的健康科普热情,鼓励其承担起社会责任,以组织健康教育科普活动、开展科普志愿服务等活动为纽带,发挥不同参与主体的业务技术优势,形成科普合力,让每一次健康教育都发挥最大的作用。
(3)完善监督管理。
构建科普专家智库,凝聚和培养一批热心公益的科普专家,促进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技术发展,化解公众疑虑,为科普知识发布提供支持;立足健康科普工作实际需要,培养乡村科普专业人才,全面提升科普人员业务水平;依托“互联网+”模式,建立健康教育相关的数据库、网站,促进乡村健康教育科普系统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2.激励优化健康科普作品创作
科普作品创作是健康教育科普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开展科普工作的源头。创作科普作品要突出价值导向,创新组织动员机制,提高科普作品知识含量,满足乡村振兴和公民健康素养提升对科普作品的强劲需求。科普作品创作需要把握四个方面原则:首先是注重思想性,围绕卫生保健科学知识、乡村振兴战略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等方面,创作主题健康向上的科普作品;第二是注重科学性,围绕熟悉的专业领域创作科普作品,作品内容专业、客观、准确;第三是注重通俗性,充分考虑不同科普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乡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第四是注重艺术性,采用合适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和语言体例,提升科普作品的普及效果。同时,在科普作品创作内容方面,发挥不同业务单位的人才优势,全方位普及卫生保健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知识,畅通健康教育科普渠道,满足公众对卫生保健科学知识的需求。
3.丰富完善线上线下科普形式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健康教育载体,深入基层开展指导服务,推进健康科普资源下沉、人才下沉、服务下沉。
(1)提升话题敏感度。
健康科普人员要及时了解疾病与诊疗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如心肺复苏的步骤更新等;同时跟踪卫生保健科学研究的趋势与发展方向,鼓励科研机构人员结合科研任务进行健康科普,将科技资源下沉,及时将科研进展和科研成果传播给基层科普对象,让农村居民更好地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同时,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健康科普人员要做到主动、及时、准确地发声。
(2)健康教育规范化、标准化。
依托更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专业化指导,组织科普人员深入基层,科学助力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针对不同地域和人群的特点组织开展健康教育科学知识普及,从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和年龄层次等方面落实配套的健康科普,推广先进的卫生保健理念并组织人员具体实施。
(3)丰富健康教育形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利用好线上科普平台,常态化地推送科普文章、短视频、微讲座等科普内容;结合基层科普对象的特点,开展田间课堂、专家指导等实地科普活动;绘制编写直观、简洁、清晰的科普挂图、口袋书等科普读物;组织知识竞赛、有奖竞答、健康话题征集等互动性、体验性较强的科普活动,增强农村居民主动接触科学活动的参与感;推进乡村科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卫生保健科普融入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服务健康乡村建设。
4.鼓励发挥中小学生带动作用
中小学生作为良好的科普对象,更应该帮助其尽可能多地获取科学技术知识,促进科学健康习惯的养成,在健康教育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从而辐射更多的农村家庭,提升农村居民整体健康素养。因此,要针对中小学生重点开展健康科普,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健康教育科学理念和先进的卫生保健科学技术。
5.探索提升健康教育创新能力
探索提升健康教育创新能力,要整合现有设施和资源,与政府、社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共同努力,丰富科普作品展示和科普活动内容,增设人员储备雄厚、展示内容丰富、宣传载体新颖、活动组织有效的乡村健康文明示范窗口。除了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介,还可以尝试使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介平台,以及VR、VI、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满足不同受众的互动和体验需求,要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走得进”“听得明”“看得懂”,有效发挥健康科普团队为公众服务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群众接受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掌握正确的卫生保健方法,从而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指导教师评语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过去十年,通过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8.8%稳步提升到25.4%,但上升空间依旧很大,城乡差距仍较为显著。乡村健康教育受限于地域、经济和文化水平等方面,是卫生健康工作的薄弱环节。要想实现《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的“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的目标”,就不能对乡村这块“短板”置之不理。孙心仪等同学结合所学临床专业知识,对云南和湖北两省八地展开了充分的调研工作,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真实的健康需求,提出了由中小学生向父母等长辈进行知识覆盖的思路,直击乡村健康科普的痛点问题,并通过完善科普团队网络、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助推健康教育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社会实践调研问题有难度,调研方法有新意,调研过程稳扎稳打、不投机取巧。调研的数据来源真实、广泛,实践中群众的声音倾听及时,不断对团队内部进行优化调整,深入思考解决方案,最终呈现出一份真诚、细致、有分量的报告。整体而言,这个以医学生为主的社会实践团队很好地传递了社会健康责任的接力棒。
(熊永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
(吴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
【注释】
[1]社会实践团队名称: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防癌护爱,云上医讲”暑期社会实践队。
团队成员:孙心仪、张琦敏、钟悦茹、余雅洁、王淦昕、熊程心子。
报告执笔人:孙心仪。
[2]于英红,晏秋雨,谢娟.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29(7):530-534.
[3]何文炯,张雪.基于共同富裕的健康扶贫政策优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1):1-9.
[4]陈成文.牢牢扭住精准扶贫的“牛鼻子”——论习近平的健康扶贫观及其政策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7(6):63-7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云南省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1392-1393.
[6]中共孝感市委党委.湖北大悟县金岭村: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助力群众脱贫致富[EB/OL].(2022-12-22).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2/1222/c441888-32591881.html.
[7]刘娟.科学传播主体与公众对话——中国科学家数字媒介素养调查[J].科普研究,2020,15(5):49-5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