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加上疫情的冲击影响,使得各村的农业结构调整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有产品,无加工

据村干部介绍,上面提到的各种种植基地(如瓜蒌和丝瓜等),这些农作物品种成熟采摘后都要运输到外地进行再加工,本地只负责原材料的供应。在这种情况下,种植户只能勉强收回种植成本,因无法进行深加工和再加工而损失了部分经济利益。究其原因和影响主要有两点。

一是因为本地无法加工而造成损失。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支持,农户只需经营好田间作物,待成熟后统一运输到与其合作的企业进行深加工,经包装后再运送回来。设想如果当地有龙头企业可以进行产品的深加工,那么就可以节省一定的运输费用和成本,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是因为疫情影响物流而造成损失。在疫情严重阶段,部分地区的原材料无法运输到外省,会造成一定的产品浪费或因积压而额外支出一笔贮存费用;有的运输司机会因为疫情恐慌选择居家不外出或因相关政策原因导致的误工要求涨工资,从而使整体运输费用上涨,成本上升,也会损失一定的收益。

2.有产品,无市场

在传统农业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各村及时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但是对于这些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前景是否有准确的把握和合适的渠道?尤其是以线下销售为主的小规模经营,如果在销售环节产品无法变现,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疫情影响下一些农作物的销售价格下跌、流通渠道变难和市场需求下降,最根本原因就是供需关系失衡。

一是作物品种原因导致供需关系失衡。有的农作物成熟周期比较短,如拢船头村大规模种植的火龙果,其在短短一个周期内会有大量果子同时成熟,且果子储存时间不长,此时若市场不能及时消化,会导致农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

二是疫情影响市场导致供需关系失衡。在疫情严重阶段,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物资有时由社区或其他单位统一订购,集中消费区域居民会选择一次性购置大量水果蔬菜而减少外出次数,对于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则有所减少,如蕲春县的艾产品在此期间订单量明显下降,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缩小,导致产品挤压,从而供大于需。

3.有场地,无资金

正如上述所言,农村现在有大量闲置土地。蒋山村干部在座谈中提到,该村有闲置土地1000多亩,而且每亩出租价格在100~200元之间,属于比较优惠的价格。对于这部分闲置土地,村干部的想法是将土地流转或招商引资。但是这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政府政策倾斜导致资金不到位。乡镇基层政府的职能权力有限,它所起到的大部分作用在于上传下达,即向上传达民意,向下传达政策。为了乡镇的稳定发展和统筹考虑,乡镇干部不可能做到各个村平分一锅粥。在招商引资和项目支持中,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差异,乡镇政府的政策肯定会有所倾斜,比如横车镇的生猪养殖项目就落在了地理位置较偏僻的蒋山村,这一项目既帮助开发了偏远地区,又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同时,乡镇政府职能权责有限,对于一些项目资金的使用和分配需要听取上级部门的建议,即虽有资金支持,但支配能力有限,则会影响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是疫情影响企业经济运作导致资金不到位。就拿蒋山村和振邦集团的合作来说,受疫情影响,振邦集团的各种项目投资亏损严重,海内外市场也受到严重影响,使得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因此,虽然蒋山村的养猪场以及道路硬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配套完成,但是由于企业亏损,资金不到位,使得后续投资生产成为问题。

当然,疫情对农村农业发展造成的影响,以及各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绝不止上述三点,本文只是选取了其中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论述,也希望在乡镇干部的带领下,各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