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一)中国茶业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21世纪以来,我国茶业规模快速扩张,但茶业消费需求缓慢释放,产能过剩的风险日益加剧。内销和出口的基数低于生产量,从绝对量上来看产大于销的情况已经出现。随着总产量的增加,各类茶产量均有所增加,但是茶类相关产品基本格局未变,传统茶类尤其是绿茶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产品类型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消费观念的变化。[2]综合来看,目前我国茶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在茶叶生产方面,李婷婷指出我国茶业存在生产成本持续上涨、良种化比例不高、宜机率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3];焦佳指出我国茶叶深加工领域存在产能过剩、茶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4];唐小林等基于我国茶业装备数字化现状及路径分析指出我国茶产业茶机装备数字化方面普遍存在问题[5]

在茶叶出口方面,王刻铭通过分析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指出我国茶产业普遍存在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出口品类结构不平衡、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等问题。[6]

在茶企运营方面,马长伟指出中国茶业金融供给不足,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导致农业类银行及商业银行投资力度不够,存在着茶业生产与销售的市场机制问题。[7]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当前制约我国茶企发展的主要因素大致包含以下三点。

第一,茶叶综合管理程度不高,不够规范化。有机茶认证茶园不足一成,茶园的良种化程度虽有大幅提升但认证率偏低,茶园综合管理水平较低[8][9],针对土壤改良、灾害防治、综合管理等领域的服务机构数量有限。在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清洁能源普及度低,部分地区仍以烧柴烧炭为主,污染重、能耗高[10]

第二,产业延伸有局限性,结构单一。针对国内市场而言,茶产业仍以常规茶叶产品销售为主要产出,产品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和服务业规模有限、延展不足、产能过剩。现有的生产资源未能完全实现生产支撑向服务支撑的转化,新型业态与整个产业互动性差,产业支撑能力弱。茶企内部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区域间差异化不明显是目前茶企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国外市场而言,我国主要出口茶叶以原料茶为主,主打价格优势战,这一战略与茶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在矛盾阻碍了我国茶企进一步发展与扩张。[11][12]

第三,销售方式落后,未能适应社会消费潮流。经营方式未跳脱行业局限,社会综合生产资源引入力度不足,对新技术、新资源的采纳率和利用率相对偏低。茶叶品牌影响力和拉动作用有限,缺少专业化营销服务机构支撑,虽已孕育了一批企业,但生产规模仍偏低、区域拉动能力有限。茶企亟须优化销售结构,多尝试采取直播带货、新型体验店等方式带动消费。

针对我国茶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梳理文献大致可总结如下:一是茶园建设合理规划,科学栽培;二是加快茶叶加工厂建设与升级改造,提高机械化生产加工水平[13];三是强化品牌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14][15];四是建立健全茶叶市场营销体系[16];五是优化茶叶产品结构[17][18];六是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行业管理体制;七是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促进茶旅产业联动发展[19][20];八是加强风险防范;九是完善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十是建设数字化茶厂,以数字化赋能茶产业发展[21][22]

茶产业想要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优化产业链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效益、绿色效益、品牌效益。要对低产低效的茶园及茶种进行改造和替换,提升科技意识,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茶业的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同时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创新产品类型和产品形态,引领消费市场、消费理念,扩大消费需求。[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