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三)对策建议

疫情暴发期间,疫情防控工作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首要的应当是做好防疫措施,完善疫情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遵守疫情防控常态化根本原则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结构来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从政策角度讲,要高度重视,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农民受传统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心态的影响,对于政府主导推动的农业结构调整大多抱有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没有政府的大力推动,在分户经营的状况下,缺乏资金、技术与信息的农户是很难进行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的。而且一旦将作物种植下去,若调整之后的政府服务与指导不到位,那么多半会面临调整失败的结局。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给予农户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与帮助。

以长石村的丝瓜种植为例,要对这个品种的丝瓜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做出系统评估,提出发展村级合作社、扩大种植面积的一揽子计划,如建设育种基地、创办龙头企业、开发多个品种等。

2.从作物品种角度讲,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发展定位

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多样,上级政府应根据镇里的地理和资源条件以及县的发展特点,确立发展定位,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打好地方特色农业这张牌,扶持和发展品牌项目,做大本地的产品生产。如蕲艾可以算是当地特色产品之一,由于土地性质,本土艾草与外地品种相比具备上佳的品质,还有横车镇特色酸米粉,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算是当地的特色产品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名声与影响、市场、效益、政绩是挂钩的。在此背景下推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乡镇基层政府要积极为推动地方经济做出规划,利用这些历史品牌做好地方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为本镇的农产品杀出一条路来。地方政府可以邀请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参观本镇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从而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既要突出本镇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也要突出其历史品牌,做好品牌溯源。

3.从种植户角度讲,要做好农民工作,调动农民积极性

一是利用闲置劳动力。前面提到了疫情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有所缓解。这部分人返乡后可以作为农村农业发展的“后备人才”。同时本地贫困人口也是农业发展的潜在力量支撑,要做好这部分人的思想工作,调动其参与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农业结构调整是否成功,老百姓是否配合是关键,如果得不到农户的支持,是不会有长久的成功的。面对疫情,部分农户会担心种植农作物后难以售卖,一定程度影响了其生产的积极性。由政府牵头与贫困户以及一些有意愿参与的农户合作,既能缓解无人种植的困境,还能带动贫困户就业,稳定增收。

二是要用好能人,形成规模种植。鼓励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农民积极投入,重点培养打造出一批业务熟练、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人才队伍,通过与高校合作和加强职业培训等途径,完善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机制。同时还要通过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扩大种植规模。因为如果种植的规模和档次上不去,长期局限在仅几家农户的小规模水平,依靠政府的收购和支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是很难长期生存下去的,没有成为乡村振兴支柱性产业的可能。只有扩大规模,将产品打入市场,变为卖得出去的商品,才会有出路。如作为蕲春县能人回乡创业样板工程的“蕲之阳”果蔬基地,建设有大棚蔬菜基地、特色水果基地、生态养殖基地等,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电商”的产业化经营扶贫新模式,将合作社种植的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借鉴范例。

4.从销售角度讲,要将原料变为产品,实现价值增值

农产品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化的重要环节。政府要指导农户加强农作物生产种植区和加工流通区的信息沟通,建立稳定的双向对接关系;鼓励种植户同农产品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之间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尽可能最大化地降低疫情对本土农作物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培育和推广农村发展新模式,鼓励农户采取农村电商、“种植基地+乡村旅游”等方式,拓宽收入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或引进企业经营,上规模,添设备,办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特色农业生产链条,以确保农产品最终能进入城市市场,实现从产品到餐桌的价格增值,将“传统种植+市场”联系互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