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才振兴
1.校地共建,引进高校人才:“志愿服务+科普教育”——设立云南中医药大学“千年健康加油站”志愿服务点
万溪冲村“空心化”严重,青壮年人口大多在外务工,村里老人和小孩占比较大。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整村人口的50%。为应对社区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较多等问题,万溪冲村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展开合作,借助高校资源,更好地践行关爱老人、服务孩童的宗旨。
一是邀请高校组建“金樱子”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志愿服务队,每月组织师生到万溪冲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万溪冲村小学、万溪冲村幼儿园等地开展健康义诊、健康咨询、中医推拿按摩等医疗志愿服务,努力让村民“不出社区看名中医”。
二是面向社区传播中医药文化,科普中医药知识,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引导居民在社区就可以做到“我学中医,自治未病”。让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到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不仅为居民提供便利、提升居民的医学素养,更引导了社区居民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2.“志愿服务+价值引领”——附近高校学子共建“四点半课堂”
万溪冲村与附近高校共建“四点半课堂”,为社区有需求的儿童和外来租住的农民工子女提供课业辅导、良习养成、课外实践、心理调适等专设课堂。利用“四点半课堂”引导社区青年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加强农村移风易俗教育,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早婚早育等陈规陋习,引导树立文明新风,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调研团队在与村党委第一党支部书记周云波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疫情原因,“四点半课堂”不便再来万溪冲村开展活动,已经暂停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当调研团队问及能否改为线上授课时,书记表示村里没有足够多的电子设备进行个性化教学,且线上授课的效果比不上面对面讲授,所以没有继续开展“四点半课堂”。
3.“艺术文化+乡村特色”——与云南艺术学院共建乡村振兴艺术社区基地
万溪冲村与云南艺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培养乡建乡创人才,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因村制宜保护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乡土特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美丽经济。为美化村容村貌,加强万溪冲村对游客的吸引力,云南艺术学院学生利用其专业知识为万溪冲村打造艺术范儿网红墙。通过树枝和云南方言组成的特色文化墙,无论是当地游客还是外来游客,都能感受到云南民俗的独特魅力。
4.依托项目,引进企业人才
社区引进何永群[5]人才团队,其采用农耕文化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教育实践、集体团建、亲子活动、游客打卡提供了“场地+策划+餐饮”的一条龙服务,盘活了万溪冲村闲置土地200余亩,带动社区200余人就业。万溪冲村还和昆明仟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万溪冲村乡村旅游的开发、运营协议。双方共同筹备成立昆明万小溪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昆明市呈贡区万溪冲村乡村旅游的开发、运营,将万溪冲村1.5千米的村街改造成一个以梨文化为主要符号的商业步行街,并通过商业街带动餐饮(包括咖啡吧、茶室等)、博物馆、庙宇、环宝珠梨园自行车道等不同的项目,使“万溪梨镇”对接城市功能,并在将来形成新的综合性业态。
5.聘请乡村CEO,开启乡村CEO种子计划
“方针规划+实地指导”——设立中国农业大学昆明市乡村振兴教授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唐丽霞教授在万溪冲村建立了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积极发挥中国农业大学在培养农业经营、农村治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上的优势,并依托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开展的不同模式的创新性实践,探索乡村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人才保障。乡村CEO们在确定了“万溪梨镇”的构想后,将进一步完善万溪冲村的基础设施等硬件,盘活社区集体经济、集体资产、闲置资产,强化探索软件机制建设,挖掘优化资源价值,打通城市和乡村间要素的连接,让城市的资本、信息、理念、人才都能融入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