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子关系
1.监管无奈,增加摩擦
智能手机不仅是联络沟通的设备,也是娱乐社交的重要载体。其提供的多样化娱乐、开辟的多元化空间,对于拥有强烈探索欲而缺少自控能力的儿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于是,智能手机的使用权,成为农村儿童与父母争夺的对象,逐渐成为家庭中难以避免的话题。
事实上,在访谈中,超过半数的家长都不支持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并认为智能手机对于儿童的影响弊大于利。家长们考虑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手机沉迷对学业的负面影响,二是担心由于儿童心智稚嫩、判断力不成熟,导致他们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风气影响,或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引入歧途。因此,几乎所有家长都对孩子的手机使用有所限制,有的只是口头警告,有的直接强制断网、没收手机。
但是,这些以“为孩子着想”为出发点的监管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手机依赖程度较低、自我管理意识较强的部分儿童而言,在父母提出口头警告或是要求上交手机之后就会自觉离开手机。而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当家长提出不允许继续使用智能手机时,大多数儿童都会流露出消极负面的情感。有家长表示,“跟他说吃饭的时候手机不要放在边上,他会脸色不好看,有时候还会大声吼、摔东西,说他多两次就放碗不吃饭了”(受访者P9),“想叫她做家务、做会作业、看会书,会发点脾气,有时候被她气到了就想什么都不管她”(受访者P5)。
相比年纪较小的儿童,进入叛逆期的儿童对于家长的手机监管行为表现出了更显著的抗拒,而家长也更倾向于采取一些更为极端的干预行为,如藏匿手机甚至打砸手机之类。这些争执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反复拉扯,撕裂出越来越难以弥合的沟堑。
“你越是把她控制得严格,说不给她玩吧,她越是瞒着你偷偷地玩”“她说就是因为你把我手机藏起来了,所以我要是找到了以后,我就要狂玩,让自己爽一下。她又说,如果被你找到了我又玩不到了。后来我就决定不要这样藏了,就让它放在那里”(受访者P11)。面对叛逆的孩子,许多家长无奈地藏起孩子的手机,但是这种藏匿反而激起了孩子的叛逆,正如受访者P11所说:“我藏,她找,我藏,她找,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在这种死循环之中,父母和孩子都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对方的理解,彼此被越推越远。
一位砸了儿子五部手机的父亲,无奈地描述了儿子争着要拿妈妈手机而出现的争吵场景,“第一次接触手机还是拿他妈妈的手机,我砸了五部手机,直接砸掉了,砸的是他妈妈的手机,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手机他是不敢拿的。小的时候他拿妈妈的手机,搞得两个人争一部手机,我直接摔,几个小时不还手机,他妈妈拿他也不给,我直接砸了”。如今,这位父亲的孩子总是将房门反锁,独自在房内玩手机。他不知道还能如何监管孩子的手机使用,更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交流。
事实上,家长对于儿童手机使用的监管,往往存在着内容监管不足、干预方式单一粗暴、缺少沟通引导等问题。不恰当的监管使得压力与紧张的阴影笼罩在亲子关系之上,成为家长与儿童有效沟通、亲密交流的巨大阻碍。[9]
2.扩大代际鸿沟
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儿童所接触的信息来源不再只局限于周围的人、事、物,无数新鲜的、闻所未闻的事物通过一方屏幕出现在了儿童的眼前。比起成年人,由于社会经验、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儿童更容易通过手机关注小众圈层和亚文化,接受和使用网络热词。而家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传统价值观的限制,通常难以掌握互联网的新潮词汇,也难以理解“二次元”、追星、电子游戏等圈层文化,导致二者关于网络文化的共同话题有限,孩子们更倾向于通过智能手机在网络空间中与“同好”们交流。比如受访者C1坦言,他加入了许多骑行聊天群,这些群也是他在网上交流最多的地方;而受访者P1的女儿,曾被发现与网友聊天至凌晨两三点。他们将现实中难以倾诉或交流的话题转移到网络上,向屏幕另一端的网友诉说。尽管大多数家长并不赞同孩子通过手机认识网友,但通过社交平台、游戏等方式结识朋友的儿童不在少数。一部分农村儿童认为,相比现实中的朋友,匿名的网友更容易让他们说出情感更为强烈的话语,进行更加奔放的互动。话题交集的缩小和话语形式的差异,使得农村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代际鸿沟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