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替代的真实在场

(三)难以替代的真实在场

尽管孩子们会通过手机、平板和不在身边的父母进行交流,地理上的距离被无限缩小,但是电子屏幕构建的“虚拟在场”仍然无法替代真实的身心陪伴。一方面,通过微信、QQ等平台进行的交流,比起现实社交,对于即时性的要求更低。对于家长的信息,孩子晚回复甚至不回复,即使是电话,也可能遭到孩子的拒绝接听。及时有效的共在传播难以得到保证,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智能手机架构的沟通桥梁并不稳固。另一方面,线上沟通往往缺乏表情、眼神、肢体的互动,孩子们可能并没有在屏幕前向家长们展示自己最真实的状态。

此外,通过智能手机构建的社交空间也可能意味着更深层次的孤独。受访者C10认为,有时候在长时间使用手机刷视频之后,会感到一种虚度光阴的空虚;受访者C32也表示,智能手机可能使他更加孤独、更加焦虑。半数以上的受访者都表示,比起线上的互动,他们更喜欢线下的交流;但由于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导致线下娱乐方式相对匮乏,他们不得不在智能手机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没有家长管控的情况下,有的农村儿童在放假期间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甚至会达到10小时以上。当被问及没有了手机会怎么样时,被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无聊”“不知道做什么”。智能手机在不知不觉中蚕食着农村儿童的娱乐空间。被问到最希望爸爸妈妈送给自己一个什么礼物时,受访者C15说:“一个带了微信和电话号码的新型手机,适合打游戏那种型号,玩游戏性能比较好。”

有的农村儿童在手机上,通过构建新的社交关系寻找现实中无从觅得的情感宣泄口,而有的人只是将手机作为消磨时间的工具。不论何种动机,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以及对互联网的依赖都挤压着农村儿童现实社交互动的空间,减少了其和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的可能性,缩小了其和同伴社交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以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为基础的虚拟社交,更难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