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讨论与结语
既有研究从多种角度研究数字时代下的农村儿童社交。有的研究具体调查了留守儿童家庭中的数字代偿现象,表明留守儿童的情感社会化存在原生性困境,其本身也推动留守儿童向数字世界迁移并寻求情感补偿[10];有的研究员以社交茧房为出发点,探讨智能手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关系,指出智能手机的使用既为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建立了新格局,也可能导致社交封闭,两者互动共存。[11]本研究吸取多方经验,以访谈的形式,深入农村进行调研,从多个角度探究智能手机的使用对于农村儿童亲子关系及其同伴关系的影响。最终对所收集到的音像资料进行归纳与分析,发现智能手机在农村儿童的社交关系中产生着复杂的影响力。
智能手机为农村儿童社交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机会。他们通过智能手机与在外忙碌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与同学同伴在线上娱乐交游,与现实中素昧平生的网友谈天说地,为改善农村儿童单一的社交关系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农村儿童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和沉迷,由此导致家长失当的监管与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现实的社交空间。
智能手机并不是引发农村儿童社会关系问题的罪魁祸首。即使是成年人,也会因为智能手机的使用而陷入种种社交困境,因此,智能手机只是作为一种媒介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关系。农村儿童智能手机的使用需要家庭的教育和引导,也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总之,让智能手机更好地帮助农村儿童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尝试和不断的探索。
指导教师评语
对于农村儿童来说,能够跨越时空阻隔的智能手机,是维护、巩固和调节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的有效工具。同时,家长对于农村儿童智能手机使用的管控与约束、虚拟社交与现实社交的交融,又对农村儿童的社会关系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该社会实践队伍在江苏昆山、浙江嘉善、江西新干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目前农村中儿童的智能手机使用现状及这种现状对于其社交关系的介入和调节机制,思考智能手机作为媒介在农村儿童的社会关系之中起到的作用,并关注其中存在的隐患和风险。总体而言,这支队伍的实践成果丰富,调研报告内容完整、逻辑清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刘锐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释】
[1]社会实践团队名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寻访乡村,书写大地”探究新媒体使用对农村儿童的影响社会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王怡亭、戴梦婷、束焱、郁书妍、余迎佳、邹子璇、周苓睿。
报告执笔人:王怡亭、周苓睿、戴梦婷。
[2]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2-25)[2023-4-1].https://www.cnnic.cn/n4/2022/0401/c88-1131.html.
[3]新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城上乡简介[EB/OL].(2021-4-22)[2023-4-1].http://www.xingan.gov.cn/xxgk-show-10191560.html.
[4]昆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周庄镇[EB/OL].(2022-3-24)[2023-4-1].http://www.ks.gov.cn/kss/zzz/201609/04858731bd8945ec9343ccc4ece918b7.shtml.
[5]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姚庄镇基本情况[EB/OL].(2022-11-30)[2023-4-1].http://www.jiashan.gov.cn/art/2022/11/30/art_1229199233_5031120.html.
[6]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7]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22-26.
[8]周晓虹.从颠覆、成长走向共生与契洽——文化反哺的代际影响与社会意义[J].河北学刊,2015,35(3):104-110.
[9]陈青文.新媒体儿童与忧虑的父母——上海儿童的新媒体使用与家长介入访谈报告[J].新闻记者,2019(8):15-25.
[10]王清华,郑欣.数字代偿:智能手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社会化研究[J].新闻界,2022(3):37-47,94.
[11]郑欣,高倩.社交茧房:智能手机与留守儿童社会交往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4(6):7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