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项强痛的中医病证名称及病因病机

第一节 颈项强痛的中医病证名称及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证名称

古人把颈部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颈,后为项。颈项强痛是颈部的一组临床表现,包括颈项疼痛和(或)伴有颈部肌肉拘急,活动受限,或有压痛点,肌肉条索状等改变。又可细分为颈项痛和项强,项强以项部肌肉筋骨牵强板滞不舒为主;颈痛虽然可见牵强板滞,但以疼痛为主。在中医医籍中还可见到颈痛(项痛)、颈项强急(项强)、项背强(项背急、项脊强)、项背强糞糞、项痹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病证名称。

1.颈项强痛 见于《证治准绳·杂病》,指颈项肌肉筋脉牵强引痛之证候。《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认为:“颈项强痛,肝肾膀胱病也。三经感受风寒湿邪,则项强。”

2.颈痛、项痛 颈痛见于《针灸甲乙经》卷二:“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痛,肩痛。”指颈部肌肉、筋骨疼痛之证候。《灵枢·筋病》:“手太阳之筋……绕肩胛引颈而痛。”项痛出于《灵枢·杂病》:“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指颈项部肌肉痉挛疼痛。

3.颈项强急、项强 颈项强急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项强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又称颈项强急,指颈部肌肉拘急强直的症状。

4.项背强、项背强几几、项背急、项脊强 项背强、项背强糞糞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均指项背部肌肉筋脉牵强,患者感觉强直拘紧之症。亦称项背急、项脊强。《医学心悟》:“项脊者,太阳经所过之地。太阳病,则项脊强也。”

5.痉、庢、刚痉、柔痉 痉出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寝汗,痉”,又称庢,指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为主症的疾病。痉证而发热无汗,反恶寒者,为刚痉;痉证而发热汗出,不恶寒者,为柔痉。《金匮要略论注》:“但治痉病,刚柔之辨最为吃紧,故特首拈无汗反恶寒为刚,有汗不恶寒为柔,以示辨证之要领耳。”

6.颈痹 实际是现代创建的一个病名,见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指项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可伴有眩晕等。

二、中医病因病机

颈项强痛是骨伤科患者就诊常见的主诉,也是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颈部劳损、颈椎不稳等多种颈肩部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引起颈项强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邪气,痰湿瘀血停滞所致,如《医碥》所云:“项强痛,多由风寒邪客三阳,亦有痰滞湿停,血虚闪挫,久坐失枕所致。”此类疾病的发病也与肝肾等脏腑功能衰退或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1.外邪侵袭 风、寒、湿外邪,侵袭肌表,深入筋骨,阻滞经络,经气不利是引起颈项强痛的主要原因。也有将病位具体落实在足太阳膀胱经者。如《素问》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背痛”。李东垣指出:“脊背项强,颈似折,项似拔者,此足太阳经不通行”。《简明医彀》更进一步解释为:“盖颈项强直,不能回顾,不得转动者,乃风湿之邪,干于足太阳经,或痰热客于经络。”实际上,除风、寒、湿等外邪外,湿热、痰浊、瘀血等均可能阻滞颈项部筋脉,导致经气不利而引起颈项强痛。

2.脏腑虚损 《内经》有“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肝肾等脏腑功能衰退或失调也可以引起颈部筋肉骨骼退惫,而出现颈项强痛。宋朝张鸡峰在《鸡峰普济方》明确指出“肝主项背与臂膊”,主张从肝论治项背病变,这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引起颈项强痛的肝肾亏虚,大多为生理性衰退基础上的病理改变。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描述了人体筋骨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劲强”、“隆盛”、“解堕”、“形体皆极”的生理变化。如不注意调摄,过度劳累,可能会加速或加重这些退变,而表现出颈项强痛。

3.劳损扭挫 损伤性因素也是颈项强痛发病的重要病因,可分为慢性劳损和急性损伤。如《素问·宣明五气篇》的“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和《张氏医通》的“观书对弈久坐而至脊背痛者”属于慢性劳损。而扭挫和落枕等就属于急性损伤。明·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云:“颈痛独在颈者,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