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汤
【处方来源】 《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三两,川乌(研末,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五枚。
【用法用量】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
【功效】 散寒止痛,益气通阳。
【主治】 寒湿历节疼痛,不可屈伸。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证候为寒湿阻滞筋脉所致。方中川乌头用蜜先煎,其目的在于减毒,制约其燥热之性,而散寒逐湿功能不减,如《医通》所云:“乌头善走,入肝逐风寒。故筋脉之急者,必用乌头治之,然以蜜煎,取缓其性,使之留连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兼治乌头燥热之毒也。”麻黄辛散温通,散寒止痛,助乌头散寒温经,以为臣药。白芍、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卫,助邪之外出: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能缓制乌头、麻黄发散之力。五药合用,可收散寒止痛,益气通阳之功。
【制方特点】 以主药乌头名,因用汤剂,故名乌头汤。方中川乌用蜜先煎,其目的在于减毒,乌头用蜜煎,能使其减轻其毒性;乌头先煎、久煎也能减毒。
【用方要点】 本方为寒湿阻滞筋脉所致证候而设,临证时以关节寒冷疼痛,不可屈伸,或有形寒肢冷,舌淡红,苔白,脉沉紧等为用方要点。
【临证举例】 乌头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王某,男,57岁,左肩关节酸痛,重着1周,肩部活动酸痛加重,左上肢活动范围受限,不能提起重物。于1997年6月就诊。查:左肩关节不红肿,活动左上肢疼痛加重。脉沉细,舌质淡,苔白。诊为肩周炎,证属“气血不足。风寒痹阻”致脉络气血不通。给乌头汤加味:川乌(先煎)、麻黄、白芍、羌活、当归、炙甘草各10g,黄芪30g,细辛4g,6剂,清水煎服,症状减轻,守方连服18剂,基本痊愈。上方再加党参15g,白术12g,再服12剂以巩固疗效。
按:乌头汤出自《金匮要略》,方中以麻黄通阳开痹,乌头驱寒逐湿,芍药、甘草开血痹以通经脉,使阴阳宣通而气血畅行。黄芪补虚实卫以制麻黄发汗太过:诸药共使风寒湿邪随微微汗出而解,达到邪去脉通而正不伤。用乌头汤治疗肩周炎,要辨证正确。分清病因主次,风胜者应参以补血,寒胜者应参以补火,湿胜者应参以补脾补气,有热者应参以凉血,体弱血亏严重者合用“当归鸡血藤汤”。乌头有大毒,用量应由小渐大,每剂量可用到20g左右,先煎20min,并伍以生姜和或甘草。治疗期间,若能配合适当锻炼,中药煎汤外敷,推拿、按摩、理疗或针灸,将会收到更快更好的效果。[陕西中医,2001;2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