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拈痛汤
【处方来源】 《医学启源》卷下。
【异名】 拈痛汤(《兰室秘藏》卷中)、当归止痛汤(《仁术便览》)。
【药物组成】 茵陈(酒炒)五钱,羌活半两,防风三钱,升麻一钱,葛根二钱,苍术三钱,白术一钱,甘草(炙)五钱,黄芩(酒炒)一钱,苦参(酒炒)二钱,知母(酒炒)三钱,当归身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一方加人参二钱。
【用法用量】 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大盏,煮至一盏,去滓,温服。
【功效】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治风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酸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证候乃因湿热内蕴,复感风邪,或因风湿化热而致风湿热邪留着肢体、骨节、筋脉、肌腠之间所致,但以湿邪偏重为其特点。治疗当以外散风湿,内清湿热为法。
方中重用羌活、茵陈为君药,羌活祛风胜湿,善除筋骨风湿,通利骨节,止肩背关节之疼痛;茵陈,能清热利湿,疏达阳气,通利关节:二味相配,有外散内清之妙。臣以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黄芩、苦参清热燥湿,以助君药祛除湿热。佐以白术、苍术益气健脾燥湿,葛根、防风、升麻升阳疏风散湿。人参、当归补气养血,扶正祛邪,监制疏散渗利太过而耗损气血,使邪去而气血不伤;知母清热润燥,制方中渗利苦燥伤阴。炙甘草助参、术益气健脾,兼调和诸药,用为使药。全方合用,共奏祛湿清热,疏风止痛之效,使湿去热清风散,则肢节、肩背诸症自愈。
本方为汤剂,止痛效果较好,可以拈除疼痛,故名拈痛汤。正如《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所云“当归和气血也,气血各有所归,则经络流通而痛止,如手拈去也,故云然。”
【制方特点】 本方外散风湿与内清湿热相配伍,表里同治,使邪有出路;苦燥渗利佐以补养气血,邪正兼顾,祛邪无伤正之弊,补益无阴柔之虞。
方中苦寒药物如茵陈、黄芩、苦参、知母等,均用酒炒制过,苦寒性味稍失,但清利湿热功能并未减损,对湿热互见,以湿邪偏重者尤为适宜。
其中,羌活与茵陈配伍,能祛风胜湿,利湿清热,通利关节,有外散内清之妙,是用治风湿热痹而见肢节烦疼,肩背沉重的常用药对。
【用方要点】 本方为治疗风湿热痹,湿邪偏重颈项肩臂疼痛之方剂。临床应用以肢节沉重痹痛,舌苔白腻微黄,脉数为依据。风寒湿痹者忌用本方。
身体痛甚者,加姜黄、海桐皮以活血通络止痛;关节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关节肿胀者,加生地黄、大腹皮、薏苡仁以清热利湿消肿;局部灼热重者,加金银花、生石膏、连翘以清热解毒。
【临证举例】 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痹50例。当归拈痛汤加减:茵陈30g,白术、茯苓、猪苓各15g,泽泻10g,羌活、防己、当归各15g,升麻、黄芩各10g,苦参、知母各15g,葛根20g,苍术10g,甘草10g。每日1剂,每剂作2次服。加减:关节疼痛甚者加没药、乳香各15g。关节局部肿胀重者加生地黄25g,大腹皮、薏苡仁各1碗:局部灼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5g,生石膏20g。尿赤涩者加车前子、木通各10g。
痊愈27例,临床症状消失,抗“O”化验正常,追访未复发。基本痊愈13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抗“O”化验接近正常者。好转7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抗“O”:化验亦趋下降者。无效3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抗“O”,化验均无变化或恶化者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4%。
按:湿热痹属热痹范畴,《金匮翼》说:“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热痹使然而闷也。”当归拈痛汤出自《兰室秘藏》,为李东垣所创制,用于治疗湿热脚气病。后人用此方治疗外科疮疡甚验。今仿东垣治疗湿热脚气之意,用于治疗湿热痹证,竟获卓效,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一方治多病,多病用一方的优越性。[黑龙江中医药,200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