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项肩臂痛古方的常用药对
药对是具有某种特殊功用的二味药物的特定配伍,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处方的功能单位。有些药对本身就是独立的小方,被称为对药方。组成药对的药物,不是任意二味药物的随意凑合,而是从历代医家积累的用药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被临床实践证实为行之有效的,针对一定病证和有一定的配伍组合理论依据的,并较为固定的配伍药群。对治疗颈项肩臂痛的古方进行分析,归纳出若干常用药对,现以药对汉字的拼音音节为序予以介绍。
白芥子 木鳖子
【配伍分析】 白芥子辛温行散,祛痰湿而利骨节,散瘀血而暖经络;木鳖子苦凉微甘,性善攻利,能疏经通络而止痹痛。两药药力雄峻,能深入经络骨节,涤痰逐瘀,对痰瘀互结所致的颈项肩臂疼痛有较好的疗效。惟二药皆有毒性,临床运用应加以注意。
【伍用功效】 涤痰逐瘀,疏经通络。
【代表方剂】 白芥子散(《妇人大全良方》,真白芥子、木鳖子、没药、桂心、木香)。
白芍 甘草
【配伍分析】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柔肝而止痛;甘草甘平,缓急止痛,舒筋缓急。白芍与甘草配伍,能酸甘养肝,缓急止痛。《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两者等份合用,可用治阴血虚筋脉失养所致手足筋挛作痛;《世医得效方》六半汤,两者用量分别为六两、半两,用治血虚腰腿疼痛。
【伍用功效】 酸甘养阴,缓急止痛。
【代表方剂】 家秘桂枝汤(《症因脉治》,桂枝、麻黄、芍药、甘草、苍术、防风、羌活、独活)。
柏子仁 酸枣仁
【配伍分析】 柏子仁甘平,香气透心,体润滋血;酸枣仁味甘酸平,养心益肝,荣筋养髓。两药相须配伍,养心益肝之力增强,对心肝血虚所致的筋脉失养证有较好的疗效。
【伍用功效】 养心益肝,荣筋养血。
【代表方剂】 柏子仁丸(《全生指迷方》,柏子仁、干地黄、茯苓、枳实、桂心、五味子、附子、石斛、鹿茸、酸枣仁、覆盆子、沉香、黄芪)。
半夏 白附子
【配伍分析】 半夏燥湿化痰,消瘀散结;白附子逐寒湿,祛风痰,止痉痛。二药相须配伍,能燥湿化痰,通经除痹。二者皆有毒,临床使用应予注意。
【伍用功效】 燥湿化痰,通经活络。
【代表方剂】 骨碎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荆芥穗、白附子、牛膝、肉苁蓉、骨碎补、威灵仙、缩砂仁、地龙、没药、自然铜、草乌头、半夏)。
半夏 风化硝
【配伍分析】 半夏辛行温燥,能燥湿化痰,为治疗痰饮湿浊之要药,其兼有散结利窍之效;风化朴硝,咸寒软坚,消痰破积,既荡涤中脘之伏痰,又能消除肢臂之流痰,使源流皆清,并寓上行缓消之意。自《全生指迷方》创立的半夏与风化硝药对以后,后世医家治疗痰饮胶着所致的臂痛,多予以选用。
【伍用功效】 消痰破积。
【代表方剂】 治痰茯苓丸(《是斋百一选方》卷五引《全生指迷方》,半夏、茯苓、风化朴硝、枳壳)。
半夏 茯苓
【配伍分析】 半夏辛行温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辅以茯苓健脾渗湿,既能消已成之痰,又能绝其生痰之源。《金匮要略》所创立的小半夏加茯苓汤,用半夏燥湿化痰,伍以茯苓健脾渗湿,为后世治痰用药的基本范例。
【伍用功效】 燥湿健脾化痰。
【代表方剂】 半夏汤(《叶氏录验方》,半夏、白茯苓)。
薄荷 桑叶
【配伍分析】 薄荷辛凉清香,能解肌表,散风热,为辛凉解表佳品;桑叶甘苦而寒,能透毛窍,散风热。二药相须配伍而增效,能开泄腠里,疏散风热。
【伍用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代表方剂】 赤芍连翘散(《医学賸义》,赤芍药、连翘、葛根、天花粉、豆豉、防风、薄荷、独活、甘草、桑叶)。
苍术 白术
【配伍分析】 苍术走而不守,长于祛风胜湿而治外湿,兼能燥湿健脾而治内湿;白术苦甘而温,守而不走,健脾益气,除湿益燥、消痰利水。二术相使合用,能散能补,兼治内外湿浊。
【伍用功效】 祛湿健脾。
【代表方剂】 二术汤(《万病回春》,苍术、白术、南星、陈皮、茯苓、香附、酒芩、威灵仙、羌活、甘草、半夏)。
苍术 黄柏
【配伍分析】 苍术气味雄厚,辛散苦燥,能燥三焦之湿,搜肌腠之风;黄柏寒能清郁热,苦能燥湿邪,为清泄下焦湿热之要药。苍术配以黄柏,能清热燥湿,兼治湿热或化热之风寒湿邪,被视为治下焦湿热痿躄之佳配药对。
【伍用功效】 清热燥湿。
【代表方剂】 苍术复煎散(《兰室秘藏》,红花、黄柏、柴胡、藁本、泽泻、白术、升麻、羌活、苍术)。
苍术 黄芩
【配伍分析】 苍术辛香燥烈,能开肌腠以发汗,入经络搜肌腠之风而胜外湿;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尤善清泄中、上焦湿热。温燥化湿的苍术,配伍以苦寒清热的黄芩,为治疗湿从热化证的常用药对。
【伍用功效】 清热燥湿。
【代表方剂】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羌活、防风、川芎、细辛、甘草、苍术、白芷、黄芩、生地黄)。
苍术 石膏
【配伍分析】 苍术长于胜湿,兼能发汗解表,对壅滞肌表的寒湿之邪,可以汗解。石膏辛寒透解,清解郁里之热。二药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对外有湿困,内有郁热之证,尤为适宜。
【伍用功效】 祛风胜湿,清热解肌。
【代表方剂】 神术汤(《症因脉治》,苍术、石膏)。
苍术 薏苡仁
【配伍分析】 苍术长于祛风胜湿,兼能发汗解表,使风寒湿邪从表而解;薏苡仁味甘淡而寒,能健脾利水,渗湿舒筋,使湿浊之邪从下而去。二者相使配伍,对筋骨肌腠湿浊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伍用功效】 祛风胜湿,渗湿舒筋。
【代表方剂】 苍术薏苡汤(《简明医彀》,苍术、薏苡仁、当归、芍药、桂心、麻黄、甘草)。
柴胡 黄芩
【配伍分析】 柴胡味苦性寒,轻清升散,善疏散少阳半表之邪,又能疏肝解郁,开气分之结,解表而和里,且善升举阳气。黄芩味苦性寒,善清肝胆气分之热,使半里之邪内撤,又可燥湿泻火解毒。二者伍用,升阳达表,退热和解,一散一清,用治外感寒邪少阳证,寒热往来,使枢机得以和畅,具有和解少阳、疏泄肝胆郁热的作用。
【伍用功效】 和解少阳。
【代表方剂】 葛根散(《太平圣惠方》,葛根、赤芍药、麻黄、石膏、桂心、白芷、柴胡、黄芩)。
柴胡 升麻
【配伍分析】 升麻与柴胡皆辛而偏寒,气轻味薄,透表清热,升举清阳。然升麻以引阳明清气上行为主,柴胡以升少阳清气为要。二药相须为用,升清调中,能引诸补益气血之药上达肢臂。柴胡、升麻相须配伍,用以升腾药效至颈项高位。
【伍用功效】 升举清阳。
【代表方剂】 消风豁痰汤(《证治准绳·类方》,黄芩、羌活、红花、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独活、防风、白芷、葛根、柴胡、升麻)。
陈皮 桔梗
【配伍分析】 陈皮辛行苦降,能调理脾肺气机,功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桔梗辛散苦泄,性平和且善上行,专走肺经,善开宣肺气,行肺气之结滞。二药相使配伍,理气治痰之功相助相济,是临床常用的药对。
【伍用功效】 理气化痰。
【代表方剂】 防风饮子(《赤水玄珠》,黄芪、附子、甘草、苍术、陈皮、羌活、防风、桔梗)。
赤芍 连翘
【配伍分析】 赤芍苦微寒,专入肝经,善走血分,清热凉血;连翘苦微寒,能清热解毒,又能宣散透热。二者相使配伍,诚为清疏兼能,表里气血两清之药对。
【伍用功效】 疏风透热,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 赤芍连翘散(《医学賸义》,赤芍药、连翘、葛根、天花粉、豆豉、防风、薄荷、独活、甘草、桑叶)。
川乌 草乌
【配伍分析】 乌头,温燥善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能祛风散寒除湿。川乌、草乌相须配伍,驱逐寒湿之力甚捷,除痹止痛功效尤佳。二乌有毒,草乌尤甚,临床使用时应加注意。
【伍用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 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乌、草乌、天南星、地龙、乳香、没药)。
川乌 防风
【配伍分析】 川乌辛热燥烈,祛散外邪为其特长,尤偏于驱逐寒邪。防风辛行发散,善于祛风胜湿,被誉为“风药之润剂”。二者配伍,刚柔相制,功效互补,且防风能杀乌头之毒,是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筋络常用的药对。
【伍用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 川乌防风汤(《叶氏录验方》,独活、半夏、干葛、甘草、桂、干姜、防风、川乌)。
川乌 天雄
【配伍分析】 川乌、天雄,二物同源异名,功用各有特长。乌头性猛祛风,长于治风;天雄禀纯阳之性,补肾助阳之力胜。川乌、天雄辛热,相须配伍,祛风湿散寒邪之力甚峻,对寒湿所致的筋骨痹痛较为中的。
【伍用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 牛膝丸(《普济方》,牛膝、威灵仙、虎胫骨、当归、防风、赤箭、天雄、丹参、五加皮、杜仲、桂心、石斛、仙灵脾、道人头、川乌头)。
川芎 薄荷
【配伍分析】 川芎辛散而升,上行巅顶,旁通四肢,为“血中气药”,具有良好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效;薄荷辛能发散,凉以清热,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二味作对并用,对风热上攻所致的头颈强痛,项背拘急者较为适宜。
【伍用功效】 活血祛风,疏风止痛。
【代表方剂】 川芎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薄荷叶、细辛、防风、桔梗、甘草)。
穿山甲 麝香
【配伍分析】 穿山甲性善走窜,内通脏腑,外透经络;麝香走窜之性甚烈,擅行血中之滞,通经散结。二药相使配伍,走窜经络,荡涤骨节之力得到加强,是治疗筋骨瘀滞痹阻的常用药对。
【伍用功效】 活血通经,散结止痛。
【代表方剂】 五灵脂散(《世医得效方》,五灵脂、荆芥穗、防风、羌活、甘草节、独活、穿山甲、骨碎补、草乌、麝香)。
当归 肉桂
【配伍分析】 当归甘温质润,功善补血养血,为补血要药;肉桂辛甘而热,鼓舞气血化生,如与当归合用,而有“鼓舞血气之能”《本草求真》。
【伍用功效】 温养营血。
【代表方剂】 舒筋丸(《魏氏家藏方》,天麻、白附子、当归、川乌头、宣木瓜、防风、全蝎、乳香、没药、川椒、肉桂)。
当归 酸枣仁
【配伍分析】 当归甘温质润,功善补血养血,为补血要药;酸枣仁味甘酸平,养心益肝,荣筋养髓。二药相使配伍,能补养心肝阴血。
【伍用功效】 养血荣筋。
【代表方剂】 防风羊角汤(《济阴纲目》,防风、赤芍、桂心、羚羊角、川芎、羌活、当归、酸枣仁、牛蒡子)。
杜仲 补骨脂
【配伍分析】 杜仲善补肝肾而强筋骨,补骨脂温补命门,补肾壮腰。二药相须配伍是治疗肾虚腰腿痛的常用药对,如再与胡桃肉合用,即为青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伍用功效】 补益肝肾。
【代表方剂】 补髓丹(《是斋百一选方》,杜仲、破故纸、鹿茸、没药)。
杜仲 续断
【配伍分析】 杜仲、续断二药善补肝肾而强筋骨,二者相须配伍,是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筋骨痿痹的常用药对。
【伍用功效】 补益肝肾。
【代表方剂】 狗脊饮(《易简方便》,金毛狗脊、川牛膝、海风藤、宣木瓜、桑树枝、松树节、续断、杜仲、秦艽、桂技、熟地黄、大归身、虎骨胶)。
防风 独活
【配伍分析】 防风辛行发散,气味俱轻,为“风药之润剂”;独活辛散温通苦燥,能散风寒湿而解表,宣通经络而舒颈项。防风、独活辛温,相须配伍,祛邪之力更胜,是治疗风湿病症的常用药对。
【伍用功效】 祛风,散寒,胜湿。
【代表方剂】 防风汤(《备急千金要方》,防风、独活、葛根、当归、人参、白芍、炙甘草)。
防风 附子
【配伍分析】 防风辛甘微温,其性升散,善行全身,外能走表,升散祛风,能搜筋骨之风;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通经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防风与附子配伍,既能增强附子的散寒除湿之功,还能杀附子之毒。
【伍用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 附子煎丸(《叶氏录验方》,大附子、防风、骨碎补、汉防己、白术、乳香)。
防风 羌活
【配伍分析】 羌活辛温而散,气雄善走,有较强的解表散寒之功,而少有麻黄、桂枝之偏性;防风甘缓微温不峻烈,为“风药之润剂”,虽不长于散寒,但能胜湿止痛。二味对感受风寒湿者较为适宜。
【伍用功效】 祛风,散寒,胜湿。
【代表方剂】 桂枝汤(《万病回春》,桂枝、芍药、防风、羌活、川芎、白术、甘草)。
附子 白术
【配伍分析】 附子走而不守,能温通经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白术守而不走,健脾益气,除湿利水。二药同用,长于温散寒湿而止痹痛,为治寒湿痹痛的常用配伍药对。张元素谓“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
【伍用功效】 温经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 羌附汤(《重订严氏济生方》,羌活、附子、白术、甘草)。
附子 川乌
【配伍分析】 附子、乌头的药物基原相同,功能亦有类似,但附子强于祛寒,川乌善于祛风,如《普济方》所云:“大概附子能温脾散寒,川乌温脾去风;附子性重滞,川乌性轻緘。若寒痰当用附子,是风当用川乌。”两者相使配伍,温暖功效得以强化,而祛风散寒逐湿功效可以互补,外去肌腠寒湿,内温经络沉冷。
【伍用功效】 温经,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 十华丸(《叶氏录验方》,附子、大川乌头、白术、羌活、黄芪、肉桂、桔梗、干姜、陈皮、甘草、五加皮)。
附子 肉桂
【配伍分析】 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通经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肉桂辛甘以助阳,辛热以散寒,散血分阴寒,善治沉寒痼冷。二药相须为用,温经散寒功效更佳;外散寒湿,内温经络,并能补肾阳而益火。
【伍用功效】 益火温经,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 桂附汤(《丹台玉案》,大附子、肉桂、川芎、白芍、生地黄、当归、木瓜)。
干姜 肉桂
【配伍分析】 干姜辛散寒结,温热除冷;肉桂辛甘助阳,温热散寒,二味合用,能温中助阳,温散脾胃之虚寒。
【伍用功效】 益火温中,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 薏苡仁散(《普济本事方》,薏苡仁、当归、小川芎、干姜、甘草、官桂、川乌、防风、茵芋、人参、羌活、白术、麻黄、独活)。
甘草 附子
【配伍分析】 甘草味甘气和,能调和药味,缓解药性。临床在使用药力峻猛或药性偏颇药物的同时,配伍以甘草,可起调和缓解的作用,并有良好的解毒作用。甘草与附子配伍合用,既能缓解附子辛散之性,又能监制附子的毒性。有经验显示,两药剂量等同效果最佳。
【伍用功效】 温经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 羌附汤(《重订严氏济生方》,羌活、附子、白术、甘草)。
葛根 麻黄
【配伍分析】 葛根祛邪解肌,舒筋缓急,尤以治颈项拘急为擅长;麻黄轻扬,升发上达,善于散风寒,开腠理,透毛窍,有较强的散寒解表作用。葛根毕竟为辛凉之品,发散之力不足,辅以辛温之麻黄,能加强去除表邪之力。
【伍用功效】 散寒解肌。
【代表方剂】 葛根解肌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葛根、麻黄、肉桂、黄芩、芍药、炙甘草)。
葛根 升麻
【配伍分析】 葛根、升麻二药皆轻扬升散,功能发散解表,解肌退热,升发清阳。二味常相须为用,表散风邪,解肌透邪,升发清阳。
【伍用功效】 解肌透邪。
【代表方剂】 防风饮(《圣济总录》,防风、龙骨、升麻、赤芍药、黄芩、葛根、石膏)。
葛根 石膏
【配伍分析】 葛根解肌透热,并有生津之功;石膏甘寒,解肌发汗,清气分实热:二药相使配伍,能起外解内清之效,对表寒里热之证尤为合适。
【伍用功效】 外解内清,解肌透热。
【代表方剂】 葛根散(《太平圣惠方》,葛根、桂心、甘草、石膏、麻黄、大青、赤芍、黄芩)。
桂枝 白芍
【配伍分析】 桂枝辛甘而温,温振卫气,以助卫气之开,外散风寒;芍药酸苦而凉,益阴敛营,补营阴之不足。二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伍用功效】 益卫养营,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 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桂枝 姜黄
【配伍分析】 桂枝善走肢节经络,姜黄长于横行肩臂。二药相使为用,辛散温通,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瘀滞,尤长于行肢臂而止痹痛,对因风寒湿所致肩臂痛尤为适用。
【伍用功效】 散邪行滞。
【代表方剂】 蠲痹汤(《嵩崖尊生全书》,当归、赤芍、黄芪、姜黄、羌活、甘草、薄荷、桂枝)。
黄芪 防风
【配伍分析】 黄芪专走表分而固皮毛,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防风外能走表,升散祛风,能搜筋骨之风。二药配伍,既能益气实卫,又能祛邪除痹,补益无留邪之弊,祛邪无伤正之虞,是治疗风湿痹证常用药对。
【伍用功效】 益气护卫,祛风散邪。
【代表方剂】 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防风根、白术、当归、姜黄、生黄芪、桑枝)。
黄芪 附子
【配伍分析】 黄芪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附子辛热,补助元阳,为通行十二经的纯阳要药。二药相使为用,温阳益气之力尤峻,治阳气之虚弱,气足卫实,能驱邪外出,亦能密表拒邪。
【伍用功效】 温养阳气。
【代表方剂】 防风饮子(《赤水玄珠》,黄芪、附子、甘草、苍术、陈皮、羌活、防风、桔梗)。
黄芪 桂枝
【配伍分析】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固表实卫,则外可御邪,而内可护营。桂枝既可发散风寒,又可温经通痹。黄芪得桂枝,则固表而不留邪;桂枝得黄芪,则散邪而不伤正,且使通脉温阳之力大增。
【伍用功效】 益气护卫,祛风散邪。
【代表方剂】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黄芪 麻黄
【配伍分析】 黄芪专走表分而固皮毛,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麻黄轻扬,升发上达,善于散风寒,开腠理,透毛窍,有较强的发散肌表作用。黄芪配伍以麻黄,一则扶正以祛邪,一则发汗以透邪,二药相济为用,其逐风之力虽猛,而实不至伤正气也。
【伍用功效】 益气散邪。
【代表方剂】 逐风通痹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生黄芪、麻黄、全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全蝎)。
黄芩 黄连
【配伍分析】 黄芩、黄连苦寒,能清热燥湿,前者尤善清泄中,上焦湿热,后者清泄中焦湿热。二药相须合用,清利湿热药力倍增,如与辛温之祛风湿药配伍,能监制其的温燥之性。
【伍用功效】 清热燥湿。
【代表方剂】 治两手疼痛麻木方(《经验丹方汇编》引《万病回春》,当归、川芎、白芷、酒芩、黄连、羌活、苍术、防风、桔梗、南星、半夏、桂枝、甘草)。
黄芩 石膏
【配伍分析】 黄芩苦寒,能清利湿热,泻火解毒;石膏辛甘大寒,清泻气分实热。二药相须配伍,对郁于肌腠之湿热、实火均可清泻透解。
【伍用功效】 清热泻火。
【代表方剂】 防风饮(《圣济总录》,防风、龙骨、升麻、赤芍药、黄芩、葛根、石膏)。
僵蚕 天南星
【配伍分析】 僵蚕咸辛而平,能熄风定惊,通络止痛,化痰散结;天南星辛温行散,通经达络,涤痰祛风,散血开结。二味相须配伍,对痰浊、瘀血阻滞所致的筋骨痹痛,有较好的化痰散瘀效果。
【伍用功效】 涤痰祛风,散血开结。
【代表方剂】 降真丹(《鸡峰普济方》,石膏、乌头、白附子、白僵蚕、天南星、藿香、辰砂、川芎、甘草、白芷、细辛、麝香)。
姜黄 羌活
【配伍分析】 姜黄辛散温通,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瘀滞,温经通络,尤长于行肢臂而止痹痛,对因风寒湿邪所致肩臂痛尤为适用。羌活辛温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因其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疼痛见长。二药配伍作对,是临床上治疗颈项肩背痛常用的药对。
【伍用功效】 散寒胜湿,活血行滞。
【代表方剂】 姜黄散(《赤水玄珠》,姜黄、甘草、羌活、白术)。
姜黄 桑枝
【配伍分析】 姜黄有外散风寒湿邪,内行血脉之滞的治疗功效,又有专行肢臂,引药入筋之功;桑枝行散善走,达肢节,利关节,祛风除湿,尤以行上肢肩臂为其所长。这两味也是治疗肩臂痹痛的常用药对。
【伍用功效】 散邪行滞,通利肩臂。
【代表方剂】 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防风根、白术、当归、姜黄、生黄芪、桑枝)。
菊花 蔓荆子
【配伍分析】 菊花芳香疏泄,善透肌表,散风热,为疏散风热之要药;蔓荆子辛能散风,寒冷清热,轻浮上行,主散头颈面部之邪。二药相须为用,以疏散颈项头面风热之邪。
【伍用功效】 疏散风热。
【代表方剂】 独活汤(《圣济总录》,独活、甘菊花、蔓荆实、川芎)。
羚羊角 附子
【配伍分析】 《本草纲目》云:“筋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角能舒之”。然而羚角性寒,对热盛引起的筋脉挛急较为对症。如与辛热之附子配合,既能舒筋,还能开痹,对寒湿所致筋脉拘急亦可使用。
【伍用功效】 舒筋开痹。
【代表方剂】 加味羚角散(《成方切用》,羚羊角、当归、白芍、川芎、附子、薄荷、独活、防风)。
麻黄 苍术
【配伍分析】 麻黄辛温逐寒散邪,苍术苦温燥湿散寒,二者相使配伍,使寒湿之邪从表而解。
【伍用功效】 散寒祛湿。
【代表方剂】 薏苡仁汤(《张氏医通》,薏苡仁、芍药、当归、麻黄、桂、苍术、炙甘草、生姜)。
麻黄 石膏
【配伍分析】 麻黄辛温发散,去除在表之风寒邪;石膏甘寒,解肌发汗,清泻郁热而除烦。二药相使配伍,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为治表寒里热之常用药对。
【伍用功效】 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代表方剂】 麻黄解肌汤(《元和纪用经》,麻黄、甘草、升麻、赤芍药、石膏)。
麻黄 细辛
【配伍分析】 麻黄辛温发散,善达肌表,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细辛辛散祛风,味苦燥湿,辛温散寒,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止痛之力胜。麻黄、细辛二味相配,能祛散凝结于肌腠筋骨之寒湿。
【伍用功效】 祛风散寒。
【代表方剂】 赤散(《备急千金要方》,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石、桔梗、吴茱萸、附子)。
牛膝 杜仲
【配伍分析】 牛膝、杜仲皆能入肝肾经而补益肝肾,强筋舒筋。二药相须合用,大能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是临床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筋骨痿痹证的常用药对。
【伍用功效】 补益肝肾,强筋舒筋。
【代表方剂】 牛膝丸(《普济方》,牛膝、威灵仙、虎胫骨、当归、防风、赤箭、天雄、丹参、五加皮、杜仲、桂心、石斛、仙灵脾、道人头、川乌头)。
牛膝 海桐皮
【配伍分析】 牛膝入肝肾经而补益肝肾,强筋舒筋;海桐皮入血分而祛风理湿,专治风湿:二味相使配伍,能祛风湿,强筋骨。
【伍用功效】 祛风湿,强筋骨。
【代表方剂】 牛膝海桐皮煎丸(《博济方》,牛膝、海桐皮、附子、赤箭、川乌头、川苦楝、五加皮、虎脑骨、大黄、桃仁、赤芍药、肉桂、当归、麻黄、地龙、川芎、木香、独活、没药、乳香、防风、骨碎补、麒麟竭、茴香、沉香、干蝎、天南星、硇砂、麝香)。
牛膝 木瓜
【配伍分析】 牛膝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是治疗筋骨痿痹证的常选药物。牛膝味苦善降,引药下行,《药鉴》云牛膝“引诸药下走如奔,故凡病在腰腿珩踝之间,必兼用之而勿缺也。”木瓜味酸入肝,善于舒筋活络,和血益筋,去湿除痹,为治筋骨风寒湿痹,筋脉拘挛之要药。二药相须配伍,是治疗腰腿胫膝酸软痹痛的常用药对。
【伍用功效】 祛风湿,强筋骨。
【代表方剂】 滋荣调中汤(《万病回春》,陈皮、白茯苓、白术、半夏、白芍、酒芩、酒柏、牛膝、木瓜、当归、川芎、羌活、知母、桂枝、防风)。
羌活 独活
【配伍分析】 羌活辛散苦燥温通,尤善走腰以上半身,故多用之于颈项、肩背、臂膊风寒湿痹痛治疗;独活气香质细,沉而能升,缓而能搜,入里趋下,尤以治腰以下风寒湿痹为其所长。二药相须配伍,通治全身肢节痹痛,并非只治颈项肩臂疼痛可也。
【伍用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
【代表方剂】 羌活散(《圣济总录》,羌活、独活、白芷、防风、蔓荆实、藿香叶、川芎、天麻、蝉蜕、雄黄、桂、干蝎、麻黄、白附子)。
羌活 茵陈
【配伍分析】 羌活祛风胜湿,善除筋骨风湿,通利骨节,止肩背关节之疼痛;茵陈能清热利湿,疏达阳气,通利关节。二味相使配伍,有外散内清之妙,对外有寒湿,内有郁热之筋骨痹痛尤为适宜。
【伍用功效】 外散内清。
【代表方剂】 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茵陈、羌活、防风、升麻、葛根、苍术、白术、甘草、黄芩、苦参、知母、当归身、猪苓、泽泻)。
秦艽 羌活
【配伍分析】 秦艽辛散苦泄,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利关节而止痹痛;羌活辛温散寒,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有较强的祛风湿止痛作用。二药相须,能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止周身痹痛。
【伍用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
【代表方剂】 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
秦艽 生地黄
【配伍分析】 秦艽性寒,质润而不燥,退虚热,透骨蒸,兼能养血行血,养血舒筋,行血灭风,利关节而止痹痛,被称为散药中补剂,对阴虚内热所致的臂痛最为合适;生地黄质润甘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二味相使配伍,对阴虚内热所致的肢臂疼痛有养阴除蒸,除痹止痛之效。
【伍用功效】 养血舒筋。
【代表方剂】 秦艽地黄汤(《妇人良方大全》,秦艽、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牡丹皮、白术、茯苓、钩藤钩、柴胡、炙甘草)。
秦艽 天麻
【配伍分析】 秦艽燥散而润,寒而不滞,能祛风除湿;天麻祛外风,通经络,止痹痛。二药配伍,能祛风除湿,舒筋止痛之功。
【伍用功效】 祛风除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剂】 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秦艽、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炙甘草、生姜、炒桑皮)。
全蝎 白花蛇
【配伍分析】 全蝎善于走窜,能穿筋透骨,逐湿祛风;白花蛇性善走窜,脏腑筋骨无处无达,透骨搜风。二药相使配伍,能祛风通络,定痉止痛。
【伍用功效】 祛风通络,定痉止痛。
【代表方剂】 虎骨丸(《普济方》,虎胫骨、当归、海桐皮、人参、南木香、附子、桂、白花蛇、败龟、天南星、蔓荆子、甘菊、白僵蚕、干蝎、防风、川芎、羌活、天麻、麝香、没药)。
全蝎 地龙
【配伍分析】 全蝎善于走窜,能穿筋透骨,逐湿祛风;地龙性走窜,能通血脉,利关节,消瘀滞,疗痹痛。二药相使为用,通利经络之功不逊。
【伍用功效】 通经利络。
【代表方剂】 乌头丸(《圣济总录》,乌头、干蝎、地龙、踯躅花)。
人参 黄芪
【配伍分析】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黄芪甘温,补气升阳。二药相须配伍,大补脾肺之气,实卫固表。
【伍用功效】 大补元气。
【代表方剂】 人参益气汤(《兰室秘藏》,黄芪、生甘草、人参、白芍药、柴胡、炙甘草、升麻、五味子)。
乳香 没药
【配伍分析】 乳香、没药皆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一个偏于气,一偏于血,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既能助化瘀之功,又能增强行血之效。
【伍用功效】 活血散瘀。
【代表方剂】 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当归、丹参、生明乳香、明没药)。
桑枝 桂枝
【配伍分析】 桑枝与桂枝相使配伍,寒热相制,走行之性相助,其行肢臂而引经功效更好,是治疗肢臂疼痛常用药对。
【伍用功效】 散寒除湿,通利肩臂。
【代表方剂】 桑枝秦艽汤(《青囊全集秘旨》,鲜桑枝尖、秦艽、明天麻、广皮、当归、川芎、羌活节、桂枝、桔梗、甘草、皂刺)。
桑枝 秦艽
【配伍分析】 秦艽燥散而润,寒而不滞,能祛风除湿;桑枝行散善走,达肢节,利关节,祛风除湿。桑枝、秦艽相须配伍,祛风湿而善达四肢经络,通利筋脉关节。
【伍用功效】 祛风除湿,通利筋脉。
【代表方剂】 桑枝秦艽汤(《青囊全集秘旨》,鲜桑枝尖、秦艽、明天麻、广皮、当归、川芎、羌活节、桂枝、桔梗、甘草、皂刺)。
蜀椒 吴茱萸
【配伍分析】 蜀椒辛散温燥,温中散寒;吴茱萸辛散苦泄,散寒止痛。二味相须为用,更能增强温中散寒止痛之功。
【伍用功效】 温中散寒止痛。
【代表方剂】 赤散(《备急千金要方》,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石、桔梗、吴茱萸、附子)。
酸枣仁 芍药
【配伍分析】 酸枣仁、芍药,二味甘酸,相使为用。酸甘养心阴,益肝血,兼能佐制辛温药物之发散药力。
【伍用功效】 养心阴,益肝血。
【代表方剂】 川芎散(《济阴纲目》,川芎、羌活、羚羊角屑、酸枣仁、芍药、桑白皮、防风)。
天南星 白附子
【配伍分析】 天南星、白附子苦温辛烈,善开泄,祛风化痰。二药相须配伍,祛风化痰,以治风痰。
【伍用功效】 祛风化痰。
【代表方剂】 麝香天麻丸(《圣济总录》,麝香、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羌活、赤茯苓、干蝎、丹砂、防风、桂、蝉蜕、乌蛇、铅霜)。
天南星 僵蚕
【配伍分析】 天南星涤痰祛风,通经达络;白僵蚕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二药相须为用,祛痰湿效果更好。
【伍用功效】 化痰散结,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 虎骨丸(《普济方》,虎胫骨、当归、海桐皮、人参、南木香、附子、桂、白花蛇、败龟、天南星、蔓荆子、甘菊、白僵蚕、干蝎、防风、川芎、羌活、天麻、麝香、没药)。
天南星 半夏
【配伍分析】 天南星、半夏二药均辛温而烈,能燥湿祛痰,为治痰湿、风痰之常用药。二者相须为用,燥湿化痰之功倍增,以除既成之湿痰、寒痰、风痰。
【伍用功效】 燥湿化痰。
【代表方剂】 驱痰饮子(《普济方》,天南星、半夏、青皮、陈皮、赤茯苓、草果子)。
天南星 苍术
【配伍分析】 天南星能燥湿祛痰,为治老痰、顽痰、风痰之要药;苍术燥湿以健脾胃,以治生痰之源。二药合用,入经络搜肌腠之风湿,以通行经络,治痰湿之所在。
【伍用功效】 燥湿化痰。
【代表方剂】 治痰湿臂痛方(《本草纲目》,天南星、苍术)。
威灵仙 海风藤
【配伍分析】 威灵仙善走不守,横行直往,性猛善走,长于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海风藤能祛风湿,通经络,散寒止痛。二药相须配伍,能逐风湿邪气,除陈寒痼冷。
【伍用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
【代表方剂】 灵仙枫藤汤(《青囊全集秘旨》,威灵仙、海风藤、桂枝、石菖蒲、升麻、细辛、桔梗、羌活、防风、槟榔、陈皮、甘草、乳香、没药、赤芍、生地黄)。
威灵仙 羌活
【配伍分析】 威灵仙善走性猛,善于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羌活祛肌腠、筋骨之湿,并通利经络。二药相使配伍,能去除筋骨之风寒湿邪。
【伍用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
【代表方剂】 祛湿痰汤(《杂病源流犀烛》),茯苓、胆南星、半夏、羌活、独活、当归、黄芩、白术、苍术、陈皮、薄荷、甘草、香附、防己、威灵仙。
乌梢蛇 白花蛇
【配伍分析】 乌梢蛇性善走窜,能搜风邪,透关节,通经络;白花蛇具有走窜之性,内走脏腑,外达肌表,透骨搜风,利脉通络。二蛇相须配伍,有较好的祛风通络、定惊止痉之功效,能有效去除壅滞于筋脉的风邪。
【伍用功效】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代表方剂】 定命散(《圣济总录》,蜈蚣、乌蛇、白花蛇)。
乌头 五灵脂
【配伍分析】 草乌祛风散寒,除湿蠲痹;五灵脂活血散瘀,通脉止痛。乌头与五灵脂相使配伍,是治疗风寒湿血瘀滞筋脉的常用药对。
【伍用功效】 祛风散寒,活血通滞。
【代表方剂】 五灵脂散(《世医得效方》,五灵脂、荆芥穗、防风、羌活、甘草节、独活、穿山甲、骨碎补、草乌、麝香)。
五加皮 仙灵脾
【配伍分析】 五加皮其性疏利,能祛风湿,散寒邪,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仙灵脾辛散走窜,祛风除湿,又可甘温补益,助阳补肾,为补益性祛风湿药物。二药功效相似,配伍合用,能相须增效。
【伍用功效】 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代表方剂】 萆薢散(《太平圣惠方》,萆薢、天麻、乌蛇肉、虎胫骨、防风、当归、独活、川芎、麻黄、天雄、牛膝、苍耳子、杜仲、薏苡仁、酸枣仁、五加皮、川乌头、仙灵脾)。
仙灵脾 石南叶
【配伍分析】 仙灵脾辛散走窜,祛风除湿,又可甘温补益,助阳补肾,为补益性祛风湿药物;石南叶辛能发散,苦可坚肾,能祛风湿,通经络,兼有补益肝肾之功。二药功效相似,配伍合用,有相须增效之功。
【伍用功效】 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代表方剂】 仙灵脾浸酒(《太平圣惠方》,仙灵脾、牛膝、附子、石南叶、杜仲)。
薏苡仁 羚羊角
【配伍分析】 薏苡仁健脾胜湿,舒通筋脉,如《本草纲目》所云:“薏苡仁属土,阳明药也。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羚羊角祛风舒筋,《本草纲目》云羚羊角能“平肝舒筋”。薏苡仁与羚羊角相使配伍,对风湿所致的筋脉拘挛,有较好的疗效。
【伍用功效】 舒通筋脉。
【代表方剂】 防风散(《太平圣惠方》,防风、五加皮、羌活、赤芍药、羚羊角屑、附子、牛膝、薏苡仁、炙甘草)。
竹沥 黄荆沥
【配伍分析】 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黄荆沥温经散寒,除痰行气。二药相须配伍,共奏豁痰通经,行痹止痛之功。
【伍用功效】 豁痰通经,行痹止痛。
【代表方剂】 芥子竹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淡竹沥、黄荆沥、生姜汁、陈绍酒、白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