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项肩臂痛古方的常用药物
通过对本书选载的古方所用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使用频率较高的50味药物,按照其功效类别分为解表散寒药、祛风湿药、清热药、温里散寒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熄风通经药、补虚药等类别。现将它们的来源、性味功效、性能特点、用法用量、处方须知等资料介绍如下,以备临床使用参考。
一、解表散邪药
防风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性能特点】 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其性升散,善行全身,以祛风为主,为治风通用之品。外能走表,搜筋骨之风;内能达里,祛肠胃之风。还能解或杀乌头、附子、芫花、大戟等药物的毒性。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处方须知】 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羌活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sii Boiss的干燥根茎及根。
【性味功效】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胜湿止痛。
【性能特点】 辛散苦燥温通,气味雄烈,其性升散通行,善发散表邪,为祛风散寒发表常用药,对外感风寒夹湿而见头身疼痛者疗效最佳。又长于祛风湿,散寒邪,通利关节而止痹痛,尤善走腰以上半身,故多用之于颈项、肩背、臂膊风寒湿痹痛的治疗。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处方须知】 本品辛香温燥性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用。
麻黄
为麻黄科亚灌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Bge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
【性味功效】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散寒通滞,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性能特点】 辛温发散,善达肌表,开腠理,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发汗之峻品,被称为“发汗解表第一药”。又可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凡肺气壅遏而致肺失宣降之咳喘证,皆可配伍运用,为宣肺平喘之良药。取其散寒通滞之功,还可用于治疗筋骨风寒湿痹,跌打瘀滞肿痛,阴疽痰核等。
【用法用量】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处方须知】 表虚自汗,温热病发热者忌用;老人、小儿、高血压及体虚之人慎用。
葛根
为豆科多年生草质藤本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块根。
【性味功效】 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性能特点】 辛凉透解,轻扬升散,能发散表邪,解肌退热,为治表证无汗,头痛之常用药。并善解阳明肌肉之邪,鼓胃气上行生津。常用于头痛项强、热病口渴和泻泄等病证。
【用法用量】 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处方须知】 古有“葛根耗胃津”之说,胃阴不足,素体阴虚者宜慎用,此说仅供临床参考。
桂枝
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Cinnamomun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性味功效】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性能特点】 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桂枝能温通扶阳,助卫实表而发汗解肌,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宜。又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通阳化气,用治寒凝血滞之痹证,心阳虚,痰饮,水肿等病证。
【用法用量】 煎服,3~9g;入汤剂不宜久煎。
【处方须知】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月经过多者慎用。
白芷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 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 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止痛通窍,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性能特点】 芳香气烈,辛能行散,温能祛寒,性燥除湿,芳香走窜上达,能除阳明经风寒湿邪,尤善通鼻窍、止疼痛。临床常用于治疗伤风,偏正头痛,鼻渊,筋骨风湿痹痛等病证。此外,还能消肿排脓,燥湿止带、止痒,可治疮痈肿毒,带下过多,皮肤瘙痒等。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处方须知】 阴虚血热者忌用。
细辛
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
【性味功效】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膀胱经。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性能特点】 辛散温通,芳香走窜,通彻表里,散寒力胜。能外散风寒而解表邪,内化寒饮而止喘咳,升发辛散而通窍。常用于治疗风寒束表,痰饮停肺,寒邪入骨所致的外感、咳喘、筋骨痹痛等病证。惟有小毒,宜慎用。
【用法用量】 煎服,1~3g,宜后下;散剂每次0.5~1g。
【处方须知】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本草别说》所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可供临床参考。
蔓荆子
为马鞭草科落叶小灌木蔓荆VitextrifoliaL.或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功效】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除湿。
【性能特点】 体轻而浮,故可治筋骨间寒热,而令湿痹拘急速去;气升而散,复能祛风除寒,而令头面邪风之症悉治,且使九窍皆利。
【用法用量】 煎服,5~9g。
【处方须知】 脾胃虚弱者慎用。
藁本
为伞形科多年生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及根。
【性味功效】 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性能特点】 辛香温燥,能升能散,药势雄壮,善于走窜,上走巅顶,以散太阳经风寒湿邪见长,善于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治巅顶疼痛之专品;入走筋骨,胜湿祛风,亦为除风寒湿痹之要药。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处方须知】 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忌用。
柴胡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散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性能特点】 轻清升散,宣透疏达,既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主药;又善疏泄肝气而解郁结,为治肝气郁结之要药;还能升举清阳之气而举陷,治气虚下陷诸证。本品还常用作肝经、胸胁的引经药,以治胸胁及肝经分布区域的病损。
【用法用量】 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制,其用量均宜稍轻。
【处方须知】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荆芥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p.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功效】 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和血止血。
【性能特点】 辛香不烈,性温不燥,药性和缓,能宣能散,能透能摄,为解表药中平剂,血中之风药,亦善解表祛风,宣毒止血。常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初起;也可用于风痒疮痈,诸窍出血,伤损瘀血等病证。
【用法用量】 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处方须知】 表虚有汗者慎用。
二、祛风湿药
独活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性能特点】 独活行十二经络,上行下达,为祛风行湿散寒之品,药力较羌活缓和。本品气香质细,沉而能升,缓而能搜,经过适当配伍,可用治外邪所致的各种颈项强痛、腰腿疼痛。因其入里趋下,尤以治腰以下风寒湿痹为其所长。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外用,适量。
【处方须知】 阴血亏虚者慎用。
木瓜
为蔷薇科落叶灌木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味功效】 酸,温。归肝、肾经。舒筋活络,化湿和中。
【性能特点】 木瓜性温不燥,入肝而舒筋活络,归脾而化湿和中,总以舒筋缓急为功用。常用治筋骨痹痛,腰膝酸软,脚气转筋等病证。
【用法用量】 煎服,6~9g。
【处方须知】 胃酸过多者不宜服用。
川乌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乌头Acontium carmichaeli Debx.栽培品的干燥母根。
【性味功效】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脾、肾经。祛风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
【性能特点】 川乌为辛温有毒之品,功善祛风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为治筋骨痹痛,跌打瘀滞疼痛之佳品。外用治疗筋骨阴性或阳性痈肿均有较好的疗效,还能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 煎服,3~9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酒浸、酒煎服易中毒,应慎用。
【处方须知】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薇、白及、白蔹、天花粉等同用,恶藜芦。阴虚阳盛、真热假寒证者及孕妇禁用。
乌梢蛇
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
【性味功效】 甘,平。归肝经。祛风,通络,止痉。
【性能特点】 性平入肝,善于走窜搜剔,具有祛风通络,定惊止搐的功效,凡患有风疾,无论内风外风,还是外风诱发内风所致的病证均可选用,常用治风湿顽痹之肢体痛麻或拘挛屈伸不利。
【用法用量】 煎服,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浸酒服。外用,适量。
【处方须知】 血虚生风者慎用。
草乌
为毛茛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乌头Aconti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脾、肾经。祛风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
【性能特点】 草乌性能特点与川乌相同,但毒性更强。一般只作外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中毒剂量为3~30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酒浸、酒煎服易中毒,应慎用。
【处方须知】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薇、白及、白蔹、天花粉等同用,恶藜芦。阴虚阳盛、真热假寒证者及孕妇禁用。
桑枝
为桑科落叶乔木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
【性味功效】 微苦,平。归肝经。祛风湿,利关节。
【性能特点】 行散善走,达肢节,利关节,祛风除湿。尤以行上肢肩臂为其所长,凡肩臂痹痛伤损鲜有不用桑者。惟药力平和,用量宜大。
【用法用量】 煎服,9~15g。外用适量。
【处方须知】 寒饮束肺者不宜服之。
威灵仙
为毛茛科草质藤本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ela Pall.或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shurica Ruper.的干燥根或根茎。
【性味功效】 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性能特点】 威灵仙善走不守,横行直往,性猛善走。长于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主治风寒湿邪壅滞经络,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麻木不仁,为治疗筋骨痹痛之常用药物。
【用法用量】 煎服,6~9g。外用适量。
【处方须知】 气血虚弱者慎用。
蕲蛇
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üenther)去除内脏的干燥体。主产于湖北、江西、浙江等地。
【性味功效】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祛风,通络,止痉。
【性能特点】 性善走窜,脏腑筋骨无处不达,透骨搜风,截痉定搐为其所长,乃治筋骨顽痹之良药。
【用法用量】 煎汤,3~9g;研末吞服,每次1~1.5g;或浸酒,熬膏,入丸、散服。
【处方须知】 阴虚内热者忌用。
苍术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茅苍术Atractylode 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 chinensis(DC.)Koidz的干燥根茎。
【性味功效】 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性能特点】 苍术乃治湿邪之专品,能升能降,走中宫疏泄阳明之内湿,入经络搜肌腠之风而胜外湿。常用于治疗湿困中焦所致脘腹胀闷、泻泄、水湿,更擅长治疗筋骨风湿、寒湿、湿热所致筋骨痹痛,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处方须知】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三、清热药
赤芍
为芍药科多年生草本赤芍Paeonia lactiflora.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茎。
【性味功效】 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性能特点】 专入肝经,善走血分,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尤以行血中之滞,凉血中之热见长,为治疗瘀血阻滞所致诸症之良药。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处方须知】 血寒经闭者不宜。不宜与藜芦同用。
石膏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 2H2O)。
【性味功效】 甘、辛、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性能特点】 生石膏甘辛,大寒,解肌透达,为清泻肺胃实热,透解肌腠郁热之要药。用治热病壮热不退,肺热喘咳,胃府实热,筋骨热痹。煅石膏生肌敛疮,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
【用法用量】 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患处。
【处方须知】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黄芩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性能特点】 清热燥湿,尤善清泄中上焦湿热及肺火,又能清胆火而和解少阳;兼入血分,能直折火势而凉血止血;还能清热安胎。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清热生用,安胎炒用,清上焦热酒炒,止血炒炭。
【处方须知】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羚羊角
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
【性味功效】 咸,寒。归肝、心经。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祛风舒筋。
【性能特点】 功善平熄肝风,清泻肝火,为治肝阳上亢,肝风惊厥,肝火上炎所致病证的良药。取其清肝热,舒肝筋之功,可用于风湿热痹的治疗。
【用法用量】 煎服,1~3g,宜单煎2h以上。磨汁和研粉服,每次0.3~0.6g。
【处方须知】 本品性寒,脾虚慢惊者忌用。
生地黄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性味功效】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滋阴,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性能特点】 生地黄为甘寒质润之品,能清能泻,能滋能润,为滋阴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常用于温热病,消渴,吐衄等病证的治疗。
【用法用量】 煎服,9~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黄多用于温热病,干地黄常用于内伤病。
【处方须知】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四、温里散寒药
肉桂
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性味功效】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
【性能特点】 肉桂为纯阳辛热之品,善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并能引火归元,为治命门火衰及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又散血分阴寒而温经通脉之功胜,常用于治疗寒湿或虚寒性的筋骨痹痛等病证。
【用法用量】 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不可久煎;研末冲服,每次1~2g。
【处方须知】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忌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附子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性味功效】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散寒止痛,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性能特点】 附子为大辛大热有毒之品,药力峻猛。既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而有回阳救逆之功;又善峻补元阳,益火消阴。既为治亡阳证之主药,又为治肾阳虚、脾阳弱、心阳不足等阳虚证之佳品。且秉性纯阳,散寒力大,温散走窜,亦为散阴寒,除风湿,止痹痛之猛药,善治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 常用剂量为3~9g。宜先煎0.5~1h,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处方须知】 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等同用。
花椒
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花椒ZanthpxylumbungeanumMaxim.或青椒Zanthpxylum schinifolium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皮。
【性味功效】 辛,温。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性能特点】 花椒为辛温散寒之品,利用其辛散温通之性,散寒止痛以除痹,辛温活血以疗伤。可用于治疗肾气虚寒所致的项背、腰膝痹痛,跌扑打损所致的瘀肿疼痛等病证。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处方须知】 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
干姜
为姜科植物姜Zinggiber officinale Rose.的干燥根茎。
【性味功效】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性能特点】 本品辛热,能祛脾胃之寒邪,又能助脾胃阳气,为温中散寒之要药。并善通心助阳而回阳通脉,每与附子相须为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处方须知】 阴虚火旺者忌用。
五、行气药
枳壳
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酸橙Citrus 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sinensis Osbeck的接近成熟的果实(去瓤)。
【性味功效】 苦、辛、酸,温。归肺、肝、胃、大肠经。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性能特点】 枳壳辛散苦泄,能破气除痞,化痰消积。行气调滞而除满胀,滑窍破结而通痞塞。常用于胸胁痞满,脘腹胀痛,便秘等病证的治疗。本品药力比枳实稍缓和。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大剂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较平和。
【处方须知】 孕妇慎用。
陈皮
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干燥果皮。
【性味功效】 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性能特点】 陈皮辛散,能行能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治脾胃气滞,痰湿所致病证。骨伤科可用于治疗伤损气滞肿痛。其治病之功,总源于理气燥湿之用。本品药效温和,多需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
【处方须知】 阴虚燥咳,内有实热者慎用。
六、活血化瘀药
川芎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
【性味功效】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性能特点】 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巅,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气药、气中血药,散一切血,调一切气,祛一切风。用治筋骨损伤瘀肿病证,视其血瘀、气滞之偏重而配伍理血、理气之品;用治筋骨痹证,多与祛风湿药配伍,行血灭风,散瘀祛湿;用治头颈项背痛,只要配伍适当,风、寒、湿、热等外邪所引起者,皆可适宜,但剂量宜轻。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入丸、散。
【处方须知】 阴虚火旺、多汗、热盛者及无瘀之出血证者和孕妇均当慎用。
乳香
为橄榄科小乔木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树脂。
【性味功效】 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活血行气,散瘀止痛,消肿生肌。
【性能特点】 乳香香润苦泄,温和通畅,能活血化瘀,通经伸筋,定痛消痈,生肌敛疮,是骨伤科临床用治跌打损伤、筋骨痹痛、疮痈肿毒等病证的常用药物,咸取其香辛走散,活血散瘀,通气化滞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处方须知】 胃弱者慎用,孕妇、无瘀者禁用。
牛膝
为苋科多年生草本川牛膝(甜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和牛膝(怀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药下行。
【性能特点】 牛膝甘能补,苦能泄,酸能敛,入肝、肾经,有活血通经,强筋蠲痹之功。配活血药,能疗伤止痛;伍补益药,能强筋健骨;合祛风湿药,能通经除痹;其性善下行,尤善治疗腰腹以下伤病,且能引血(热)下行。
【用法用量】 煎服,4.5~9g。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其余宜生用。
【处方须知】 本品为动血之品,性专下行,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服。中气下陷,脾虚泻泄,下元不固,多梦遗精者慎用。
姜黄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黄Curcuma longaL.的干燥根茎。
【性味功效】 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温经止痛。
【性能特点】 姜黄辛温苦泄,行散善走,破血下气,散肿消痈,除痹止痛,是骨伤科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用治跌打损伤、筋骨痹痛,外用内服均可。因其能横行肢臂,常作为治疗肢臂肩膊伤病的引经药。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外用适量。
【处方须知】 血虚者、无气滞血瘀者慎用,孕妇禁用。
没药
为橄榄科灌木或乔木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
【性味功效】 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活血行气,散瘀止痛,消肿生肌。
【性能特点】 没药温和通畅,能活血化瘀,通经伸筋,定痛消痈,生肌敛疮,尤偏于散血化瘀,为治疗瘀滞证所常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
【处方须知】 胃弱者慎用,孕妇、无瘀者禁用。
七、化痰药
桔梗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苦、辛,平。归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性能特点】 桔梗能宣肺祛痰,用治各种痰多咳嗽;本品也为利咽之佳品。因其独入肺经,对胸胁肺部损伤,每持本品为要药。还可用之为舟楫,以载药上行,到达颈项肩臂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入丸散。
【处方须知】 本品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者不宜使用。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用。与远志配伍可增强对胃黏膜的刺激而致呕吐。
半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性味功效】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性能特点】 温燥、辛散为半夏功能之特点。因其辛行温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佳品;辛以散结,为散瘀止痛,消痈散结之要药。
【用法用量】 煎服,3~9g,一般宜制过用。生品多外用,适量。
【处方须知】 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畏生姜、甘草。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燥痰、热痰者慎用;妊娠期亦宜慎用。
白附子
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anum(Levl.)Raip的干燥子根及母根。
【性味功效】 辛、甘,热。有毒。归胃、肝经。逐寒湿,祛风痰,定惊痫。
【性能特点】 白附子为逐寒湿,祛风痰,止痉痛之品,可用治筋骨痹痛、跌打伤痛等病证。入气分,善行诸气,可恃之为舟楫,能引药上行,以治上部疾病。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散剂不宜超过1g。外用适量。
【处方须知】 阳虚、热盛之证及孕妇禁用。
天南星
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或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的干燥块茎。
【性味功效】 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性能特点】 天南星为辛温行散之品,其性善行,通经达络,涤痰祛风,散血开结,为治筋骨痹痛,跌打瘀痛,痈疽肿痛之佳品。本品气雄燥烈,内服非制透不可用,其生者只堪外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内服宜制用。生南星一般只作外用,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处方须知】 恶莽草,畏附子、干姜、生姜。阴虚、痰燥者及孕妇禁用。
八、熄风通经药
全蝎
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
【性味功效】 辛,平。有毒。归肝经。熄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性能特点】 全蝎有熄风止痉,通络散结之功,以辛散、走窜、攻毒为功效特点,为治外风之要药。常用于治疗破伤风搐搦惊厥,筋骨风湿痹痛,恶疮肿毒等病证。临床多与蜈蚣、僵蚕等虫类药物相须配伍,增强其熄风止痉,通络散结功效。
【用法用量】 煎服,3~6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
【处方须知】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者禁用,孕妇慎用。
天麻
为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
【性味功效】 甘,平。归肝经。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性能特点】 天麻为治虚风内作之专品,能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常用于肝风内动所致的眩晕惊厥。本品也能去除外风以通经络,用治风寒湿邪所致的筋骨痹痛。
【用法用量】 煎服,3~9g。研末冲服,每次1~1.5g。
【处方须知】 口服天麻及其制剂偶有过敏反应及中毒发生。
僵蚕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
【性味功效】 咸、辛,平。归肝、肺、胃经。熄风定惊,通络止痛,化痰散结。
【性能特点】 僵蚕为熄风散结,通络止痛,化痰散结之品。可用治惊风、面瘫、筋骨痹痛,以及瘰疬、痈肿等病证。
【用法用量】 煎服,5~9g;研粉吞服,每次1~1.5g。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
【处方须知】 孕妇慎用。
九、补虚药
白术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
【性味功效】 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性能特点】 白术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要药。用治脾胃气虚、水湿痰饮所致多种病证。治脾胃气虚,多炒用;治风湿痹症,常生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处方须知】 热病伤津、阴虚燥渴者不宜。
白芍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性能特点】 白芍为肝脾血分药,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之功。常用于肝脾血虚,肝脾失调,肝阳上亢的所致病证的治疗。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大剂量15~30g。
【处方须知】 阳衰虚寒证不宜单独使用。反藜芦。
人参
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甘、微苦,平。归肺、脾、心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扶正祛邪。
【性能特点】 人参能回元气于垂亡,有拯危救脱之功,可用于气虚欲绝、血虚欲脱之救逆;能补益脾肺之气,用治脾肺气虚之证;能益气生津,用于各种原因气伤津少所致的口渴欲饮。本品还能益气血而宁神益智,也可用于失眠健忘,心神不宁诸证;能扶正祛邪,用治体虚感邪,疮疡体虚不敛者。
【用法用量】 煎服,3~9g;用于重症,可酌增至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也可研末吞服,每次1~2g。
【处方须知】 不宜与藜芦、莱菔子同用,畏五灵脂。肝阳上亢、肺热多痰、火郁内热及湿阻热盛者忌用。
当归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性能特点】 当归辛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其能补能散,配伍甚为灵活,是骨伤科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用法用量】 煎服,6~12g。一般生用,为加强活血作用则酒炒用。
【处方须知】 湿盛中满、大便泻泄者忌用。
黄芪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性味功效】 甘,微温。归脾、肺经。健脾补中,升阳举陷,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益气固表。
【性能特点】 黄芪有“补药之长”、“气中血药”、“疮家圣药”等美称。本品性味甘温,有升发之性,能补气升阳、补气生血、补气活血、补气利水、托毒排脓、生肌敛疮之功。凡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血虚血痹、痈疽疮毒、肢体水肿、各种汗出等病证,均可用其进行配伍治疗。
【用法用量】 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处方须知】 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实证等均忌用。对于免疫功能亢进的、处于活动期,或素体阴虚内热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当慎用黄芪。
茯苓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性味功效】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性能特点】 茯苓性味甘淡平和,为健脾渗湿利水之佳品。本品走上行下,补中有利,利而不伤正。用治缘起于脾胃气虚之水肿、痰饮等病证。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处方须知】 虚寒精滑者忌用。
酸枣仁
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酸枣Ziziphusjujuba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功效】 甘、酸,平。归心、肝、胆经。养心益肝,荣筋养髓,安神,敛汗。
【性能特点】 酸枣仁入心、肝血分,养心神,补肝血,有宁神定志,荣筋养髓之功,是治疗心肝血虚所致的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的常用药物。古方利用其养肝血以荣筋肉的作用,用治腰脚筋骨痹痛,现代少有提及,这可能与用药部位由过去的果实改为现在的种仁有关。
【用法用量】 煎服,9~15g;研末吞服,每次1.5~2g。本品炒后质脆易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疗效。
【处方须知】 凡有实邪郁火及患有滑泄症者慎用,湿热邪热所致的心神不安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