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痰茯苓丸

治痰茯苓丸

【处方来源】 《是斋百一选方》卷五引《全生指迷方》。

【异名】 茯苓丸(《妇人良方大全》卷三)、消痰茯苓丸(《仁斋直指方》卷十八)、指迷茯苓丸(《玉机微义》卷四)、千金指迷丸(《医学入门》卷七)、世传茯苓丸(《证治准绳·女科》卷二)、茯苓指迷丸(《不居集》上集卷十七)、指迷丸(《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

【药物组成】 圆白半夏(荡洗三次,切碎,晒干)一两半,茯苓一两,风化朴硝一分,枳壳(麸炒)半两。

【用法用量】 上末,姜汁煮稀面,糊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功效】 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 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手不能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细或弦滑。

【配伍意义】 本方所致的臂痛乃为痰湿停于中脘,流于经络所致。正如《是斋百一选方》所论:“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

本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加枳壳、风化朴硝而成。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是著名的燥湿祛痰方,以此为主,既消已成之痰,又绝生痰之源。茯苓淡渗利湿,导痰浊自前阴化为水湿而出。配伍风化朴硝,咸寒软坚,消痰破积,既荡涤中脘之伏痰,又能消除肢臂之流痰,使源流皆清,并寓上行缓消之意。再用枳壳通降三焦气机,使气行则痰行,气降则痰降。合而用之,生姜为药引,可使脾运恢复,痰浊内消,随气下行,则臂痛自止。本方燥湿化痰之力较强,对痰停中脘之证有消痰润下之功,确有“潜消默运”之效。

【制方特点】 本方用药特点:①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该方中茯苓健脾渗湿,半夏燥湿化痰,两者相须为用,为后世理脾治痰的常用配伍方法。②本方为治痰之剂,方中佐入的风化朴硝,为泄下软坚之品,用于痰停中脘,颇具特色,实开软坚泻下与祛痰之品相伍之先河。

【用方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浊流注所致臂痛的基础方剂。临证时以两臂疼痛,手不能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苔白腻,脉滑为使用依据。用于臂痛或肢节疼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姜黄等,引药入注肢臂,直达病所。

【临证举例】 茯苓丸加减治疗痰证验案举隅:马某,女,48岁,1989年6月10日初诊。两侧肩臂麻痛2个月余,伸屈活动受限。曾经针灸治疗,其效未显,自购药酒服用,亦未奏效。胸闷欠畅,稍有痰咳,大便干燥,舌苔白腻,脉弦细。证属痰饮内蕴,脉络郁阻。治予燥湿祛痰,行气通络法,茯苓丸加减。处方:茯苓15g,半夏10g,芒硝6g,炒枳壳19g,苍术10g,薏苡仁15g,桂枝9g,豨莶草15g,络石藤15g,桑枝30g,生姜3片。每日重剂,水煎服。服上方5剂后自感两肩臂麻痛大减,大便通畅,苔腻渐化。原方续服3剂,肩臂麻痛霍然而释。

按:《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乃闭阻不通之意。该患者之肩臂麻痛属痹证范畴,根据脉症为痰饮内蕴,阻遏气机,脉络郁阻所致。故取茯苓丸燥湿行气,消解顽痰,参以苍术、薏苡仁健脾化湿,桂枝、桑枝、豨莶草、络石藤祛风除湿通络。脾健湿化,痰去气和,筋脉舒畅,臂痛自除。[山西中医,1999;1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