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痛逐瘀汤
【处方来源】 《医林改错》卷下。
【药物组成】 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五灵脂(炒)二钱,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去土)二钱。
【用法用量】 水煎,日二服。
【功效】 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主治】 血瘀痹证。肩痛、痹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证候为瘀血阻络所致。方中秦艽、羌活二药相须,能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止周身痹痛。桃仁破血散瘀,红花活血利脉,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行气活血,牛膝行血通经,没药活血伸筋,五灵脂行血止痛:诸活血化瘀药合用,祛瘀之法多,祛瘀之力强。更佐香附疏肝行气,气行则血行;地龙通利经脉,使血行有道。羌活善治上半身筋骨病变,牛膝性善下行,治下半身之筋骨疼痛,故本方可通治周身之瘀血痹证。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之功。
【制方特点】 ①本方重用活血化瘀药,少用祛风湿之药,目的在于治疗痹病当前的病理变化,即瘀血阻滞经脉筋骨;②从不同的功效方面选择活血化瘀药物,尽可能使既成之瘀能消散,将瘀之血能活利,瘀涩之脉能通畅,使有血可行,行血有道,行血有力,何患痹之不除。
【用方要点】 本方适用于痹病而有瘀血阻络者,临证以肢节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为使用依据。
【临证举例】 身痛逐痕汤化裁配合外治法治疗肩周炎32例:秦艽、羌活、没药、红花各10g,桃仁、当归、五灵脂(炒)、香附、地龙、姜黄、桑枝各12g,川芍8g。每日1剂,煎成药汁300ml,分2次服。肩痛天冷加剧,得热痛减明显者,加制附子9g,干姜6g;肩部重著、麻木疼痛、经脉拘挛者,加白术、豨莶草、伸筋草各12g;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舌边尖有癣点或寮斑者,加延胡索9g,蒲黄各15g,乳香10g;肩痛日久,肩关节僵硬,腰酸膝软,舌淡胖,脉细无力者,加桑寄生、鸡血藤、黄芪各15g,白花蛇10g;前伸受限明显者,加白芷6g,后屈受限明显者,加柴胡9g。
32例中,临床治愈21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好转9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2例(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愈率65.6%,有效率93.8%。
按:肩周炎是伤科常见病之一,多发于中年以上妇女。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体虚邪阻经络所致。病程迁延,日久关节僵硬,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虽部分患者可自行痊愈,但时间长,痛苦大,功能恢复不全。在上述治疗中,以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汤化裁,其中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没药有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作用,配秦艽、羌活、地龙、桑枝通络宣痹,姜黄散寒通经,全方共奏祛痹通络、除痹止痛之功效,用之于痹证可谓效专。[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