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痹汤
【处方来源】 《杨氏家藏方》卷四。
【异名】 蠲痹丸(《饲鹤亭集方》)。
【药物组成】 当归(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芦头)、姜黄、白芍药、黄芪(蜜炙)、防风(去芦头):以上六味各一两半,甘草(炙)半两。
【用法用量】 上药为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三枚,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 祛风胜湿,益气和营。
【主治】 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项臂痛重,举动艰难,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脉无力。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证候为营卫两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肌腠所致。故以祛风除湿,益气和营为法。方中用羌活、防风共为君药,祛风胜湿,逐邪出表。痹之所成,缘于营卫两虚,故以黄芪益卫气,当归、白芍养营血,使卫实营充而利于祛邪,共为臣药。姜黄活血祛湿,通经隧之痹,长于治肩臂掣痛,以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面生津达腠,甘草缓中补虚而调和诸药,以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湿,和营卫,通经络,止痹痛之功。
综观全方,黄芪配以防风,相畏而相使,实卫不滞邪,散风不伤气,相得益彰;羌活得归芍,胜湿不燥血;归芍合姜黄,补血亦行血,更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制方特点】 本方主以祛风除湿药,辅以益气和血之品,邪正兼顾,营卫两调,散收同用,润燥结合,共成祛风除湿,益气和营之功。《绛雪园古方选注》盛赞此方为“治痹祖方”。
蠲痹汤最早出于宋代杨倓所著的《杨氏家藏方》,宋代王璆《是斋百一选方》也录用本方。《严氏济生方》的蠲痹汤无防风,有大枣。《嵩崖尊生全书》的蠲痹汤是本方去防风,加薄荷、桂枝。《医学心悟》的蠲痹汤(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的组方已远离杨氏蠲痹汤,主治风、寒、湿三邪合而成痹。
【用方要点】 本方治证以营卫两虚,风寒湿邪乘袭,痹着肌肉、筋脉为主要病机,故临床使用当以肩臂肘痛,项背拘急,身体疼痛,手足麻木为证治要点。
若寒邪偏重而痛剧者,加桂枝、细辛等以温经散寒止痛;若湿邪偏甚而肢体沉重疼痛,加苍术、防己、薏苡仁以除湿;若手臂麻木较重者,可重用黄芪,加桂枝、全蝎以补气和血,通络止痛。
【临证举例】 蠲痹汤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5例:基本方:羌活10g,姜黄20g,当归15g,黄芪30~60g,赤芍15g,防风10g,桂枝10g,制乳香5g,制没药5g。根据临床情况适当加减;①局部畏寒怕风明显者加麻黄、细辛;②颈项僵硬,活动不遂者加木瓜、桃仁、乌梢蛇;③伴骨质疏松者加仙灵脾、狗脊、鹿角胶;④伴头昏目眩,耳鸣手麻者可加天麻、葛根、桑枝等。每日1剂,水煎2次服用,10d为1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2个疗程。
治疗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51.43%;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显效为14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8.5%。对6例颈椎间盘有突出样改变的病人行CT复查,有明显改善或消失者3例,好转2例,1例无变化。
按:神经根型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属中医“痹证”范畴。蠲痹汤以益气和营,祛风除湿,活血和络为功用。方中以羌活、防风祛风胜湿散寒;姜黄内行气血,外散风寒,疏通经络;黄芪益气固表,补气行血;当归、赤芍养血和营,行血祛风;加以桂枝温通血脉,乳没二药活血定痛。诸药协力,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同时笔者认为本方必须重用黄芪,以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加强诸药之药力,而起事半功倍之效。同时配用温经活血之品局部电离子导入治疗,促进局部的瘀血化解,而有利本病的疗效。[福建中医药,1998;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