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所引用主要古代医籍

1 《保命歌括》(明·万密斋)

2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3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4 《本草纲目拾遗》(明·赵学敏)

5 《本草汇言》(清·屠道和)

6 《辨证录》(清·陈士铎)

7 《博济方》(宋·王衮)

8 《不知医必要》(清·梁廉夫)

9 《成方切用》(清·吴仪洛)

10 《赤水玄珠》(明·孙一奎)

11 《重订通俗伤寒论》(清·喻根初)

12 《传信适用方》(宋·吴彦夔)

13 《春脚集》(清·孟文瑞)

14 《此事难知》(元·王好古)

15 《丹台玉案》(明·孙文胤)

16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

17 《东医宝鉴》(朝鲜·许浚)

18 《冯氏锦囊秘诀》(清·冯兆张)

19 《扶寿精方》(明·吴旻)

20 《妇科玉尺》(清·沈金鳌)

21 《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

22 《华氏中藏经》(汉·华佗)

23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金·刘完素)

24 《惠直堂经验方》(清·陶承熹)

25 《活人心统》(明·吴球)

26 《鸡峰普济方》(宋·张锐)

27 《济世神验良方》(清·无名氏)

28 《济阳纲目》(明·武之望)

29 《济阴纲目》(明·武之望)

30 《简明医彀》(明·孙志宏)

31 《简易方》(金·王硕)

32 《绛囊撮要》(清·云川道人)

33 《金匮要略》(汉·张机)

34 《金匮翼》(明·尤在泾)

35 《经验丹方汇编》(清·钱峻)

36 《经验奇方》(清·倪瑶璋)

37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

38 《兰室秘藏》(元·李果)

39 《类编朱氏集验方》(宋·朱佐)

40 《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41 《类证治裁》(清·林珮琴)

42 《疠疡机要》(明·薛己)

43 《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44 《马培之医案》(清·马培之)

45 《内外伤辨惑论》(元·李杲)

46 《脾胃论》(元·李杲)

47 《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

48 《普济方》(明·朱)

49 《全生指迷方》(宋·王贶)

50 《仁术便览》(明·张浩)

51 《仁斋直指方》(宋·杨士瀛)

52 《瑞竹堂经验方》(元·沙图穆苏)

53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

54 《伤寒大白》(清·秦之祯)

55 《伤寒论》(汉·张机)

56 《圣济总录》(宋·赵佶)

57 《石室秘录》(清·陈士铎)

58 《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

59 《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

60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61 《嵩崖尊生书》(清·景日胗)

62 《苏沈良方》(宋·沈括、苏轼)

6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陈师文)

64 《外科证治全书》(清·许克昌)

65 《外台秘要》(唐·王焘)

66 《万病回春》(明·龚廷贤)

67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68 《魏氏家藏方》(宋·魏岘)

69 《温病条辨》(清·吴瑭)

70 《吴鞠通医案》(清·吴鞠通)

71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唐·蔺道人)

72 《妇人良方大全》(宋·陈自明)

73 《杏苑生春》(明·芮经)

74 《袖珍方》(明·李恒)

75 《严氏寄生方》(宋·严用和)

76 《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77 《杨氏家藏方》(南·宋杨

78 《疡医大全》(清·顾世澄)

79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80 《叶氏录验方》(宋·叶大廉)

81 《医碥》(清·何梦瑶)

82 《医钞类编》(清·翁藻)

83 《医方简义》(清·王清源)

84 《医方考》(明·吴崐)

85 《医方类聚》(明·金礼蒙)

86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87 《医略六书》(明·张三锡)

88 《医学从众录》(清·陈念祖)

89 《医学集成》(清·刘仕廉)

90 《医学见能》(清·唐宗海)

91 《医学启源》(金·张元素)

92 《医学賸义》(清·费伯雄)

93 《医学探骊集》(清·康应辰)

94 《医学心悟》(清·陈国彭)

95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96 《医宗金鉴》(清·吴谦)

97 《御药院方》(元·许国桢)

98 《杂病源流犀烛》(清·沈金鳌)

99 《张氏医通》(清·张璐)

100 《证治要诀类方》(明·戴思恭)

101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102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清·郑燕山)

103 《症因脉治》(明·秦景明)

104 《种福堂公选良方》(清·叶桂)

二、所引用主要现代医籍

1 《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2 陈瀚祖.中医治法与方剂.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程兆盛,王根坤,林志南,等.现代中成药.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上、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5 丁继华.伤科集成(上、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6 杜贵友,方贤文.有毒中药现代研究与合理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7 高学敏.中药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8 黄兆胜.中药学(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9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0 李 飞.中医历代方论选.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1 李 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上、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2 刘向前.骨伤科常用中药的配伍运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13 路志正,焦树德.痹病论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14 马清均,王淑玲.临床实用中药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5 彭怀仁,项 平.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6 冉小峰.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

17 石纯农.石氏伤科临床经验.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4

18 谢 鸣.方剂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9 徐树楠.中药临床应用大全.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0 张廷模.中药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2 江克明,包明蕙.简明方剂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3 邹积隆,丛 林,杨振宁.简明中医病证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4 赵金铎.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