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背痛的中医病证名称及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证名称
肩指上臂和躯干的连结部分。背乃指项以下,腰以上的部位;也可是背部、腰部、骶部的总称。肩背痛出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张氏医通》卷五:“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阴气郁不行也。”指肩、背部筋脉、肌肉疼痛,还可以伴肩部的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在中医医籍中还可见肩痛、肩不举、肩项痛、肩前痛、肩后痛、背痛、背脊痛、脊强、背强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病证名称。
1.肩痛 见于《针灸甲乙经》卷十:“肩痛不可举,天容及秉风主之。”指肩关节、肩胛周围筋骨肌肉疼痛。
2.肩不举 出于《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指上臂活动不利,不能抬举。临床上肩不举与肩痛常同时并存,又合称“肩痛不可举”。
3.肩项痛 指肩痛连项,见于《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
4.肩前痛 指肩前部肌肉、筋脉疼痛。《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肩前属大肠经,故肩前痛为大肠经病,盖肩端两骨及前臑,皆大肠脉所贯,风热乘肺,肺气郁甚,肺先病,当泻风通肺气。”
5.肩后痛 指肩后部肌肉、筋脉疼痛。《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肩后属小肠经,故肩后痛为小肠经病,以小肠中感受风热,气郁不行。”
6.背痛 出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指背部疼痛等症状,或以背部疼痛为主症的疾病。症见背部疼痛,可伴现板滞强硬、痛连肩项、恶寒等。
7.脊强、背强 脊强出于《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指脊背筋脉、肌肉强急,身不能前俯的病证。脊背强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与脊强同义。
8.肩痹 乃是现代创建的一个病名,见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指肩部疼痛,活动不利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常从感邪、痰饮、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劳损、饮食等不同方面探讨肩背痛的发病原因。如《冯氏锦囊秘诀》云:“肩背痛不可回顾,及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此太阳气郁不行,经脉不运也。……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有劳力或看棋书久坐,而致脊背疼者。……有醉饱后多痛欲捶者,是脾不能运,而湿热作楚也。”《医宗金鉴》进一步指出各种原因所致肩背痛的疼痛性质:“太阳经风湿肩背痛,兼气郁滞痛者,则常常作痛。气虚郁痛者,则时止时痛。血虚郁痛者,则夜甚时止。血瘀郁痛者,则夜痛不止。风气郁盛者,痛则项背强。湿气郁甚者,痛则肩背重。痰风凝郁者,痛则呕眩。”
有从经络循行特点来推论肩背痛的病因,如《杂病广要·肩背痛》引森立夫云:“愚谓肩背痛者,属二经。手太阳小肠经,上肩髃,绕肩解。足太阳膀胱经,循肩膊,侠脊背。二经之气相通,若逆而不顺,或外感寒邪,或劳伤,以致二经之虚,皆足使痛。其酸痛为虚,重痛为寒,刺痛为气逆也。”认为手、足太阳经脉的病变可出现肩背痛。
肩背部为肺的分野。也有从肺讨论肩背痛的病因,如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将肩背痛分为外感肩背痛和内伤肩背痛,均从肺论其病因,认为导致外感肩背痛的原因有火邪伤肺、肺热表寒。内伤肩背痛有肺气不足,肺气怫郁,肺窍有损,肠胃积热、上熏肺金等多种情况。《症因脉治》在论述外感肩背痛之因时云:“《内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肩背热痛。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肩背缺盆痛,此火邪伤肺也。又有肺素有热,风寒外束皮毛,肺热不得泄越,而肩背肺俞作痛,此寒邪伤肺也。”内伤肩背痛之因:“元气素亏,又复伤损,则肺气不足而作痛;肺热叶焦,复有触发,则肺气怫郁而作痛;劳碌举重,损伤筋膜,则肺窍有损而作痛;膏粱酒客,肠胃积热,上熏肺金,则土中之火刑金,而肩背痛缺盆肺俞,每每作痛。此皆内伤肩背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