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痛的中医病证名称及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证名称
臂痛为一病证名称,指上、下臂的关节、肌肉作痛,出自《素问·刺热篇》:“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在《灵枢·经脉篇》里还有“臑臂内前廉痛厥”、“肩前臑痛”、“肩臑肘臂外皆痛”等临床症状的记载。
臂痛不仅局限于臂部,还可上向肩颈背胛牵连,下向手指反射,即所谓“臂痹”是也。臂痹出于《金匮翼》:“臂痹者,臂痛连及筋骨,上支肩胛,举动难支,由血弱而风中之也。”臂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颈、肩、上肢等部位的多种疾病。
臂热也可伴见于臂痛。臂热出于《灵枢·论疾诊尺》:“臂中独热,腰腹热。”多因风热或血虚内热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臂忽发热极痛,为风热也。”
二、中医病因病机
臂痛多由风寒湿邪侵袭,或痰饮留滞,或血不荣筋,或提挈重物损伤所致。可见于颈、肩、上肢等部位的多种疾病,其发生原因较为复杂。故清代万慎庵的《金针秘传》云:“臂痛不能举,在医理上缘因甚多,虚实寒热皆可使其病也。”
辨证而后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程序。故清代陈士铎在《辨症玉函》中说:“臂痛虽小症,而虚实宜分,盖此等之症最难辨也。”他将臂痛分为虚实两端:“实症若何:其痛长长,在于一处皮毛之外,但觉苦楚,按之痛更甚,口渴便闭:此实邪也。……虚症若何:其痛不定,或走来而走去,或在左而移右,捶之而痛减,摩之而痛安,或作块而现形,或生瘢而见色,口必不渴,而痰结更深,肠必干枯,而溺偏清白:此真气之虚而痰气壅滞固结而然也。”
《冯氏锦囊秘诀》更细致地将病因分为“因于风寒者”、“因于湿者”、“因于痰者”、“因提重伤筋者”、“若坐卧为风湿所袭,但遇外寒即痛者”、“若饮酒太过,湿痰流注者”、“有血不荣筋者”、“有气血凝滞,经络不行所致者”等九个不同的致病因素或证型。这对后世医者治疗臂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风寒湿痹臂痛 多因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臂部肌肉、关节、筋脉,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由于风、寒、湿三邪各有偏胜,臂痛的形式亦有不同。风邪胜者,疼痛走窜,时上时下;寒邪胜者,疼痛较重,局部肤冷,筋脉牵强;湿邪胜者,酸痛重着,局部浮肿。风为阳邪,易化燥热,寒极湿遏亦可热化,或素体阳盛,均可形成热痹。热痹臂痛,疼痛焮热,局部红肿。
2.气血不足臂痛 多因体虚久病,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臂部筋脉、肌肉、关节,故臂痛酸痛麻木,而以麻木为主,关节筋脉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由于气血不足,抗御外邪之力差,每易被风寒湿邪侵袭,而致臂痛。
3.痰湿流经臂痛 多因脾失运化,肾阳亏虚,湿聚成痰,痰饮内停,流注经脉,阻遏气血运行而致臂痛。故臂痛酸痛麻木,而以麻木为主,关节筋脉无力,偏于脾虚者,可伴见眩晕胸闷,泛恶,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偏于肾虚者,可伴现辛寒肢冷,肤胀微肿,舌淡胖,脉沉濡。
4.气滞血瘀臂痛 风寒湿痹臂痛,病累日久,脉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致经气痹阻,气滞血瘀,所谓“病久入络”、“久病必瘀”。症见臂痛如刺,固定不移,肌肤不仁,肌肉萎缩。另有跌打损伤而致者,臂痛肿胀,瘀斑青紫,舌暗红,脉弦。
臂痛的病机多种多样,但总不离《灵枢·经脉》所论的手三阴、手三阳经脉循行部位所过之处的气血运行不畅,经气瘀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