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
2025年08月10日
控涎丹
【处方来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药物组成】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至十丸,临卧姜汤送下。
【功效】 攻注痰涎。
【主治】 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头痛不可忍,或甚至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黏稠,夜间喉间痰鸣,多流涎唾。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证候乃为痰涎留滞三焦膜腠所致。使用一般利水化痰药物难以取效。当用逐饮力量很强的药物组成方剂,方可克敌制胜。方用甘遂行经隧脉络之水,大戟泻腹膜肠胃之水,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合而用之,能取攻逐痰涎之效。使水去痰消而诸症可消。
【制方特点】 本方为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药物组成。加白芥子的目的在于搜涤筋络之痰浊。
【用方要点】 临证时以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饮食无味,痰唾黏稠,夜间喉间痰鸣,多流涎唾,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等为用方依据。
【临证举例】 项强源由痰阻络:控涎丹能逐结滞。范氏治周道一项强,认为系痰阻所致,用控涎丹四分(1.2克)治之。盖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三味各等分药物组成,为宋·陈无择《三因极一方》方,是治疗结痰、积水、瘰疬之有效良方。毛世洪在《济世养生集》中改名为子龙丸,并谓能治痰塞胸膈上下,胸背、手足、腰项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并治喉中结气,状如梅核,乍有乍无,冲咽闷绝,及遍身或起筋块如榴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痒,但觉酸麻,或自溃串烂,流水如涎,诸药不愈,或若管漏,此乃痰滞经络所致,服此丸自能痊愈。范氏用以治疗项强,是从此中得来。(浙江中医杂志,199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