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丸

白茯苓丸

【处方来源】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

【药物组成】 白茯苓(去黑皮)、石槲(去根)、肉苁蓉(酒浸,切,焙)、酸枣仁(炒)、五味子(炒)、天雄(炮裂,去皮、脐)、续断、泽泻(锉)、当归(切,焙)各一两半,人参、白蒺藜(炒)、羚羊角(镑)、枳壳(去瓤,麸炒)、五加皮(锉)、黄芪(炙,锉)、防风(去叉)、细辛(去苗叶,炒)、独活(去芦头)、杜仲(去粗皮,酥炙)、甘草(锉,炙)各一两,熟干地黄(焙)、白槟榔(生用)、鹿角胶(炙,令燥)、云母粉(别研)各二两,菟丝子(酒浸软,别研)三两。

【用法用量】 上二十五味,先将二十三味,捣罗为末,入细研云母粉、菟丝子,揉拌令匀再罗,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食前,各煎枣汤下二十丸。

【功效】 补气养血,补益肝肾,祛风散寒,利湿化痰。

【主治】 风毒臂髆酸疼,脚气缓弱,腰脊急痛,心胸痰壅,气逆胁满。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证候为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寒湿痰浊内阻所致。治疗当补脏腑气血之虚,去寒湿痰浊之邪。方中重用白茯苓健脾渗湿,以为主治之药。《本草分经》云:“茯苓,白者入气分,益脾宁心渗湿,功专行水。”人参、黄芪甘温,相须配伍,健脾益气,益气以化湿,健脾而消痰;熟干地黄、当归、酸枣仁、石槲滋阴养血;杜仲、续断相须,补益肝肾;鹿角胶、菟丝子合用,填补精血。天雄、防风、细辛、独活、五加皮合用,祛风散寒逐湿;泽泻渗利水湿,云母粉泄湿行痰。白蒺藜祛风舒筋,羚羊角舒筋缓节;白槟榔、枳壳破气行滞;五味子酸收,敛涩耗散之气血,制约辛温药物的发敬之力。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补气养血,补益肝肾,祛风散寒,利湿化痰之功。

【制方特点】 本方用药较为繁杂,归纳起来大致分为补益气血肝肾、去除寒湿痰浊之邪二部分,补益功能较强,祛邪作用也不逊,做到攻补兼施,攻补并重,对虚实夹杂之证较为适宜。以白茯苓为方名者,是突出其益气渗湿的功能特点。

【用方要点】 本方为虚实夹杂之臂痛而设,临证时以臂髀酸疼,或有肢体麻木,腰脊酸痛,神疲纳呆,夜尿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等为用方要点。

方中天雄有毒,宜先煎、久煎,细辛注意使用剂量。孕妇忌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