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追求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鉴于此,劳动与技术课程应以社会对合格公民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既要关注劳动与技术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要强化学生对劳动和技术学习活动的体认和理解。其目标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回归教育本源,追寻技术学习与生活意义的契合点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目的是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即打破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割裂状态,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为劳动与技术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寻求意义生成的源泉;让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学习与生活意义追寻找到最佳契合点,促进学生在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劳动与技术课程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正确认识人与技术、社会、自我之间的各种关系,增强价值体认,树立爱国情怀,将对社会的整体认识、国家的责任和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发展结合起来。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技术学习活动中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树立责任担当精神,深化对社会规则、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理解,并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尊重学生个性与志趣,培育学生的潜能与情怀

劳动与技术课程倡导实践性、实用性、开放性的教育活动,把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爱好置于核心地位,让学生走进生活世界,围绕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展开广泛的实践探索。同时,劳动与技术课程为学生探究和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场域与空间,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释放,在主动的探究与实践行动中释放情怀,发展志趣与人格。

(4)让“动手”与“动脑”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诉求之一。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应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世界中的技术问题,并组织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参与操作实践活动,将实践价值、实践动机、实践思维、实践技术、实践方法与实践成果有机联系且融为一体,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2.课程目标的构建

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多级别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两个方面。

课程总目标指明了通过课程的实施要达到的总体要求以及小学和初中学段的具体要求,为学校规划与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导引与方向。总目标的设计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让学生具有劳动价值、图样表达、创新设计、工程思维、物化能力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学段目标要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比如:劳动价值目标,1—2年级应关注学生个体自理能力的培养,3—6年级应关注学生个体生活能力的培养,7—9年级则应关注学生个体是否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体现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养成与提高。再如:物化能力目标,从材料选择、工艺流程设计到工具使用、作品创作,再到成果展示,要体现不同学段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变化。不仅如此,学段目标的设计还要遵循纵向贯通、横向统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明确各学段、各年级目标的具体要求,通过内在整合与优化实现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