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问题

一、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尚不容乐观。第一,专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有调查显示,许多学校专职教师过少,兼职教师过多,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专职教师的过度贫乏,使得学校劳技教学难以正常开展,严重阻碍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第二,教师素质偏低。劳技教师多半由“外行”教师凑合应付,他们中的大多数未受过专门培训,再加上没有更多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所以这部分教师缺乏从事劳技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性质、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比较模糊。教学中他们沿袭原有教育理念和方法,造成现有的劳技教学不能体现自身特色。第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居多,中青年教师偏少,存在着年龄老化现象。此外,一些学校经常调换劳技教师,使得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一支敬业爱岗、一专多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能熟练现代教学手段、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重视和加强劳技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有效地开展劳技教学的需要,也是农村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2.教学基地发展滞后

教学基地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条件,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养的重要场所,是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的重要依托。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发展速度缓慢,其“症状”主要表现为:1.资金投入不够;2.建设项目单一;3.科技含量低,4.管理粗放;5.经济效益差。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基地建设问题是影响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教育在振兴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而教育不适应农村需要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农村缺乏实用技术人才,许多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运用。另一方面,每年有一大批回乡毕业生就业无技,致富无门。可见,在新形势下,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基地的应有作用,对于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教材内容、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现行许多劳技教材内容的范围偏窄,而且缺乏综合性、应用性和趣味性题材。以农作物栽培为例,一些教材在项目上仅限于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少数几种作物。不仅如此,呈现的栽培管理知识、技术,存在着繁、难、偏、旧的倾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的劳技教学往往局限于一间教室、一本书、一支粉笔,局限于课堂45分钟,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不灵活。所以,当务之急是依据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思想,选择具有前瞻性、实用性、探索性内容的教材,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农村实际脱离的状况。同时,改革单一的教学方式,强化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社会化教学,促进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4.教学活动缺乏与农村、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农村中学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应整合当地各种现有资源,实现其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既是劳动与技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农业人才、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劳技教学活动的开展只囿于学校层面,各种鲜活的地方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这种忽视社会环境中的物质、文化因素的行为,必然造成学生对当地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沿革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突出教学活动与农村、与社会的联系,理应成为农村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