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劳技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路径
师生互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劳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日益受到劳技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那么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英国有影响的教育家欧文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学生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的学问和专业修养更重要。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因此,二者必须建立共同的思想情感基础。教师热爱、信任、关怀学生;学生热爱、信任、尊重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教师教得轻松、愉快,而且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因此,作为劳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增进师生情感的亲密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劳技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吉祥结的编制》一课,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讨吉祥结的编制方法。作品完成后让学生互相评一评或进行自评,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之后,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进行装饰,再围绕吉祥结的应用在班级演一演故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没有一点拘束感。
2.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性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在劳技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方式很多,如可设置生活性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劳技与生活的关系;可设置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可设置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技术学习的价值;可设置探索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把主动权和话语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投入、学生与学生相互启示的一种良性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给予”。师生互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发展的个体,一个积极进取、不断探索的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抛弃师道尊严,蹲下身来,多关心学生,多为学生想想,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以“知识为本”教育向以“学生为本”教育的转变。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插花》时,我首先以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教材中设计的问题——如何进行插花?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插花技术咨询服务,师生共享插花经验。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插花方案,画出设计图。最后,组织开展插花实践活动,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插花作品。这样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劳技课堂的主人。
4.实现教学的“合力效应”
所谓“合力效应”,是指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的积极反映。研究表明,实现“合力效应”必须满足两个原则:一是“共点力”原则,即把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慧,提高素质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二是“夹角小”原则,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和相异生活阅历等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化解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避免“夹角大”现象的发生,使教学力量内耗降到最低限度,以形成和谐互动,呈现新型的师生关系。从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要达到劳技课堂师生互动的最佳效能,教师要使教与学保持最大的一致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天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第二,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的教育,并以此深化思想教育,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第三,要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改革强教学,以开放促教学,多形式、多途径探讨劳技教学的有效模式。
总之,师生互动并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结合劳技教学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精心组织师生互动,从而有效地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