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基地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实践基地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实践基地的内涵

如何深刻理解劳动实践基地的内涵,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从目标和功能上来说,劳动实践基地是学校倡导和推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培养意志、提高素养、开阔视野、感悟文化,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的重要媒介。这意味着,劳动实践基地具备独特的课程味道,有着特有的育人功能。

劳动实践基地这个概念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劳动实践基地集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生成性、创新性、技术性、人文性于一体,是学校行知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2)劳动实践基地注重有计划地创设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体验性主题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3)劳动实践基地生长、发展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影响,并使他们形成富有学校特点的个性色彩。

2.实践基地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992年,联合国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堂与劳动实践基地具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是学校实现行知教育目标的“两翼”,但劳动实践基地所特有的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影响的深刻性和教育效果的长效性等特点,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关系更为密切。

第一,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劳动实践基地是学校行知课程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延伸、拓展和补充,蕴含着多种教育方式和活动形式,如环境改造、活动项目选择、活动方案设计、工具材料准备、实践场所设置、参观考察、实验实习、成果展示,等等,使得学生的品德、人格、特长和心理受到多元的、微妙的和不易为师生所察觉的影响。

第二,教育影响的深刻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更多的是涉及一些观念层面的东西。它强调的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并不都是“教”的结果,而是“悟”的产物。劳动实践基地就是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氛围,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以日积月累的方式形成一定的心理积淀。从这一角度讲,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能够触及学生的深层次心理结构。

第三,教育效果的长效性。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实践活动,给学生观念、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带来的变化,如劳动习惯的养成、学习力的培养、文明素养的提升以及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等,将以一种滴水穿石的力量,制约和影响着他们今后成长和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