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和完善重在体验的技术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总认为技术课程就是操作训练,就是学技能,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技术观。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来考量,技术尤其是现代技术,既包括材料工具等有形的物化技术,又包括一定的专门知识、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等无形的活技术,还蕴含着丰富的超越学科限制的自然、科技、人文、艺术等多种素养,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亲历”“亲为”中去感悟,去体验。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技术素养导向的劳技教学应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重视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由“动手做”走向“动脑做”,强调由“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为此,劳技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教学《六角笔筒的制作》一课时,可让学生在选择制作工具材料、阅读典型笔筒样品、设计笔筒制作方案和合作完成笔筒作品等系列技术实践活动中,利用已经感知的多种制作材料,以榫卯等传统木艺为依据,学习、掌握画线、切割、打磨、上色等技法,并在头脑中进行分析、概括、综合,达到对笔筒制作技术的要求和原理的理解,从而获得制作笔筒产品的样品的能力。又如,在教学《简易书架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时,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查设计需求、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和优化设计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自主建构书架设计与制作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可见,以实践为技术学习的载体,试图让学生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通过一件件技术产品的设计与创作,慢慢构建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学生在经验化、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的技术学习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与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状态联系起来,在关注工具材料、技术知识、技能技巧、加工工艺及作品模型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成长与发展。这正是实践教学极具价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