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二、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劳动与技术教育涉及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任务和要求,运用自身的学识积累,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对教学内容、素材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创设符合学生思维、认知、技能发展水平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劳动”和“技术”对于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紧密联系,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投身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

第一,在教材与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最大限度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第二,在教材的使用上,提倡“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切切实实把教材当作案例或范例,当作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当作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同时,要突破编者视角、选材层面、呈现方式、版式编排、出版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局限,充分利用教材信息的科学性和基础性,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谋求教材功能与价值的最大化。在课程实施的传统观念中,对教材是虔诚甚至是迷信的,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抑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应予以扬弃。第三,努力发掘现实生活、当代科技和现实社会中的鲜活素材,并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时代气息,也使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呈现出更加开放的色彩。第四,力求将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中教师可从实际出发,补充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内容,以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地方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