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劳技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南京市百家湖中学地处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既有闻名遐迩、历史悠久的南唐二陵、郑和墓、岳飞抗金故垒等诸多名胜古迹,又有以金箔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既有风光旖旎的牛首山、将军山、秦淮河、百家湖、九龙湖等自然山水文化,又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如竹刻、剪纸、折扇、微雕、绳结等。所有这些,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极好的、不可多得的“活教材”。近两年来,笔者在劳技教学改革的需求中,大胆改变过去纯工具性的技术技能教学模式,用新的思路开发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让人文精神照亮学生的心灵。
一是基于融合的学科渗透。日常教学中,我把民族民间文化融入相关项目、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在教学《传统节日》一课时,结合中秋节介绍吃月饼的习俗,讲述相关的民间传说,说明团圆的意义和孝敬父母的道理;结合重阳节介绍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并让学生写下对长辈的节日祝福等。
二是基于体验的现场考察或实践。即通过考察家乡名胜古迹、访问民间艺人、倾听家乡历史故事以及民间工艺制作实践等,引导、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家乡文化的伟大与崇高,自省自己对于家乡建设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如教学《南京云锦》一课,我组织学生参观南京云锦研究所,请传统云锦工艺大师朱枫讲解南京云锦的发展及演变历程;教学《金箔》一课,我和学生来到当地金箔工艺品市场,调查、了解金箔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共同分析金箔作品的造型特点、色彩;教学《扎花灯》一课,我安排学生参与包元宵、猜灯谜、布置花灯等活动,让他们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这种对话式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是基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更为关注学生对文化的探究与理解,视过程先于结果、重于结果。因此,在笔者看来,新课程背景下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理应不再是一种建立在传统认识论原则基础上的封闭的、结论性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建构性的、探究性的文化。基于这一认识,教学中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进民族民间文化,促使他们在感知、体验中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例如,在教学“民间雕刻”一课时,我试图采用“收集—探究—创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学习民族民间艺术。教学过程如下:
(1)收集。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雕刻精品馆、雕刻特色街、雕刻厂,了解雕刻工艺;组织学生参观全国及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南朝陵墓石刻”“明孝陵”“灵谷寺无梁殿”“朝天宫”“保圣寺塔”“甘熙故居”等,感受雕刻悠久的文化历史。
(2)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查资料、写生、向民间工艺师请教、与同学交流探讨等多种学习方式,确立研究主题,深入探究雕刻广博的内容题材、丰富的雕刻技巧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3)创作。立足于学校和当地实际,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态度实施雕刻教学。在雕刻技能技巧的学习方面,聘请了民间木雕老艺人作为学校的木雕指导老师,传授适合学生学习的木雕工艺技法。在题材内容的选择方面,选取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题材。通过实践,95%的学生基本掌握了阴雕和浅浮雕技术,并创作出《礼仪时代》《夫子庙古风貌全景图》《秦淮河》《童年记忆》《我的自画像》等许多优秀木雕作品。
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心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上述教学实践表明,融合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劳技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克服知识与生活的抽象分离,从而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有机体的综合的、整体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户外认识体验,如主动收集材料、拜访艺人、创作实践等,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使他们真正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
总之,民族民间艺术是一种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民族朴实而宝贵的古老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和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民族民间艺术蕴含着多重价值与意义,应当成为重要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资本,这样既可补充学校教育的缺失,更可发挥学校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