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与劳技教学整合建议

四、本土文化与劳技教学整合建议

首先,要正确认识本土文化资源与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关系。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本土文化资源与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之间的共生性,决定了中小学应充分运用本土文化资源的实用价值、思维建构特点和文化认同功能,构建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精神生长点,从而实现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关系到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发展,还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甚至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不仅是本土文化的亲历者,同时也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为此,教师要善于打破劳动与技术课程与本土文化的隔膜,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知识认识、品味乡土文化。可组织、策划系列探索实践活动,如探寻南京历史渊源——体验家乡的“神气”,走进南京名人世界——体验家乡的“人气”,触摸南京文化底蕴——体验家乡的“灵气”,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家乡、赞美家乡、感恩家乡,把热爱家乡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心中。

再次,要注重提升乡土文化活动的价值。一是提升文化专题活动的价值。乡土教育的内容非常宽泛,劳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古代存在,现代需要”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选准切入点,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序列专题活动,如“南京风光”“今日江宁”“传统工艺”和“乡土制作”等,引导学生深刻了解、感知家乡厚重的人文和历史。二是提升节日庆祝活动的价值。可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新庆祝、纪念活动形式,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三是提升社会服务活动的价值。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必须坚持知行合一,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检验教育效果。教师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宣传、调查、访谈、帮扶、救助等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传统美德的崇高,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此外,在总结乡土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进一步加强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明确乡土教育的概念、目标、原则、模式、方法等内容。(2)因地制宜,在劳技教学中采取本土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感体验法、探索发现法、尝试操作法等。(3)指导学生在多方搜集文字、图片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本土资源网站和乡土教育资源库的建设。(4)进一步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系,积极寻求乡土教育的物质和技术帮助。(5)重视宣传,唤醒地方民众特别是家长的“文化自觉”,促进人们对乡土知识和民族文化的珍视。

总之,在课程、教材、教法不断改革的今天,不断丰富劳技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渠道,是改变当前劳动与技术教育困境的得力举措。放眼世界,立足生活,开发利用各种本土文化资源,重新构建课堂教学体系,是优化劳技教学,也是加快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