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确立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课程主旨,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需求和特定教育对象(学生)发展需要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个体(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而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现的。学科课程目标则集中体现了学科教育的功能目标定位、思想理念更迭、内容结构选择、行为过程导向、评价考核趋向等,是课程实施的指南和归宿,是课程生存、发展仰赖的精神和魂魄。国家《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明确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是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最为重要的目标。这种课程目标定位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需求,符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的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符合当代学生发展的需要。
解读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技术素养”已经成为课程目标的主题词。其具体表现在四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这就意味着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既要重视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又要重视技术教育,通过技术学习和技术产品的加工、改造,体现技术教育在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技术是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离开了技术,文化就失去了重要的硬件内涵,甚至成为一个空壳。另一方面,文化是技术活动的过程及结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会促进技术的进步。它要求课程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经历操作与应用过程,产生对技术方法及思想的体验和了解,认识技术在现代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最终达成技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以学习锯子为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不应仅局限于让学生学会操作锯子,学会用锯子做事情,还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等学习活动认识锯子所携带的文化价值,如锯子的发明、演变以及作为工具家族中的一员在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然,这种挖掘技术所携带的技术方法、技术思想和技术文化的做法,既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也是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