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课程评价机制,助力核心素养培育

三、建立课程评价机制,助力核心素养培育

核心素养构成框架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21世纪人才核心竞争力。应该看到,核心素养已经对传统教育评价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过程中,如何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健全评价机制,提升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是当前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建立学校评价机制

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学校评价,是把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并对其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总体的价值判断,即通过对多层次、多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从总体上衡量一所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水平与质量。

(1)学校导向作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顶层设计是否关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愿景规划、体系和结构;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落实是否强化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是否强化课程资源的有效配置;③学校和有关处室是否引导劳技教师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树立信心、迎难而上,是否引导全校教师之间打破学科边界,倡导跨界协同教学。

(2)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评价。在备课、讲课、实践活动安排、技能考核和教研等方面,学校和教务处是否制定配套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切实做好精细化管理工作,让“核心素养”在劳技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

2.建立教师评价机制

(1)打破以“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

(2)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3)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

3.建立学生评价机制

(1)关注核心素养所带来的评价内容变化,尤其需要重视批判思维、探究、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高级认知能力的考查,以及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

(2)探索表现性评定、档案袋评价、问卷调查等多种评价方式,力求从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更为广泛的维度去评价指向核心素养形成的学习结果。

(3)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完整地反映学生在校内外的思维、学习的历程与结果,发挥评价在核心素养教学中的诊断促进作用。

(4)促进信息技术在核心素养评价中的全方位应用,如高级认知能力的在线测查、非认知因素的在线调查、基于测查结果的个性化教学补救等。

(5)将《成绩报告单》改为《核心素养评价手册》,并使之成为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写照,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事实上,与核心素养匹配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但在笔者看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在开展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都必须承认自身的有限性,保持对核心素养足够谦逊的姿态。理想的课程评价,不应仅仅从外部对核心素养评头论足,而应该进入内部参与核心素养的情境构造和策略供给,在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发挥对话、协同、反思、调控的作用,成为核心素养的内在品质和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