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设计性学习的有效措施

三、开展设计性学习的有效措施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创设教学、思维情境,使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从而起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教学创意笔袋的制作,老师在引入新课时,向学生展示其他学校同学创作的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笔袋作品。由于所展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对将要进行的设计任务及成果充满了期待。又如,学生在进行口袋设计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基本口袋:插袋、挖袋和贴袋,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见过哪些口袋?你能设计出有一定特点的口袋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又形成了良好的设计氛围和切入口。

2.突出创新设计指导

学生的知识有限,实践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在设计之前,教师要尽量提供丰富多彩的样品,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评价作品,指出作品的合理性、新颖性,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意见或建议,甚至说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例如,教学抱垫的设计,课前除了让学生收集有关抱垫的资料外,还组织学生到学校陈列室参观优秀抱垫作品,拉近了学生与创新设计的距离。

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强调不拘泥于样品,鼓励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帮助学生通过设计将创新变为现实。例如,在《水仙雕刻技术》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常见水仙鳞茎球的雕刻方法。至于要制作什么样的水仙作品,应该怎样雕刻,选用哪些材料作为辅助衬托等,则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几个星期后,作品的美妙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又如,在教学台灯设计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台灯的创意方面,要求他们在作品的外观造型、尺寸大小、功能结构、制作工艺、材料选用、颜色搭配等方面多一些DIY的成分。考查学生制作的台灯,有的色彩靓丽,有的外形别致,有的结构奇特,果然不乏创新的成分。

3.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评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完善学生的设计方案和作品,从而实现设计性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在教学《笔架》一课时,教师从笔架的外观、结构、功能(搁几支笔)、工艺等方面评价学生的设计图,帮助学生优化设计方案。在教学《纸盒笔筒》一课时,通过举办展览会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好的纸盒笔筒,必须具有“结构合理、造型美观、功能俱全、做工精巧”的特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电磁钓鱼竿》一课中,当学生成功地完成电磁钓鱼竿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巧妙地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自己的电磁钓鱼竿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设想。

4.完善课后拓展环节

课堂设计教学实践虽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能力,但这还不够,因为设计能力的形成只是他们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已有的知识信息按科学的思路,借助想象与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的一次升华,因此还需借助课外实践使其得以强化和巩固。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周六、周日的各种兴趣小组(如摄影、园艺、服装加工、电子技术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学习设计,在亲身体验和探究过程中延续设计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