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规范与要求

(三)教学规范与要求

1.教学目标的制定

首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体现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的分阶段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年龄特点、知识技能基础和认知能力,逐步提升各阶段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避免目标设定过宽、过高。

其次,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层次性。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设计应有所侧重,即分清三个维度的主次,真正起到指导教学行为的作用。层次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易操作。一般应考虑: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哪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亲历哪些基本的技术活动过程,形成哪些初步的技术能力,体会哪些基本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获得哪些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

2.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充分体现技术活动应包括设计、制作到评价等动手动脑的全过程,避免过多地偏重机械的技能训练和单一的制作内容。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发挥劳动技术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

二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关注学生在探究、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所生成的问题,注意从中及时吸取与教学目标相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三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根据本学科贴近学生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特点,要注意发掘和运用生活中相关的技术问题,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能吸引学生注意和激发探究兴趣的题材,作为创设情景、设问或习作的教学资源,并兼顾不同个性特长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适时、适当地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

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正确处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关系,重视简易材料、手工工具和现代机械在基础技术实践中的作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和搭配相关内容,以实现教学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3.教学过程的设计

(1)重视科学原理和技术经验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要全面反映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广泛联系,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努力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储存。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多个项目的学习,有机会使用多种材料和多种加工方法,帮助他们通过设计、制作等技术实践活动,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积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领悟的能力,以及善于发现、提炼所学技术中可迁移的技术要素,以达到“会学技术”的目的。

(2)处理好认知和情意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有机地、自然地融合和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注意、兴趣、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技术学习的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成就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启示。

(3)注重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适时、适量、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通过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通过应用实体设计软件,为学生提供设计表达的平台,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