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路径

三、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路径

1.科学引领,彰显基地育人特色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劳技教学和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路径。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核心问题是如何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要端庄思想,体现“全面建设”,牢牢把握住“自我”,形成基地即课堂、课堂即基地的教学生态。笔者认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要突出科学性,使基地建设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得到科学的设计、规划和安排;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也要突出层次性,让性格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爱好的领域里都得到自由发展;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要还要突出地方性,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又有地方特色的基地建设新格局。这些都需要学校领导的科学引导。只有这样,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才能步调一致、井然有序地展开。

2.多方参与,完善基地管理体系

管理制度是否完备、规范,是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能否卓有成效的关键。建立健全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制度,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和制约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和避免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当前绝大多少学校一方面要着重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实践活动指导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学生评价制度、实践指导教师发展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技术普及和推广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资料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要理顺学校各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基地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地位和作用,并促使各部门从实际出发,根据整体规划的要求,制订出本部门的具体计划及相关规章制度,切实保证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进而形成各部门就抓共管、密切配合、步调一致的局面。

3.增加投入,优化基地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建设是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必须建设整洁、优美、有序的基地环境,营造浓郁的基地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为此,学校要加强基地物质文化的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基地物质文化建设所需的必要经费,使基地建设能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劳动实践基地规划建设中,要有反映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有教育价值的宣传橱窗、科普长廊,典型意义的纪念雕塑、名人名言警句、标语标牌,有美化功能的有山石、草坪、盆景、花草树木等,试图让每一面墙壁和每一寸土地都成为育人的阵地。

4.立足实际,创新基地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动态表现,是劳技课堂的重要组成和有效延伸。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条件以及基地的建设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场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术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刻苦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内容可涉及科技、环保、文化、经济等社会各方面的热点问题,如技术的两面性问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问题、传统工艺的传承问题、生态农业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等。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参观考察、创意制作、科学探究、技能竞赛、技术咨询、科普展览、社团活动、专题讲座、才艺展示等。实践证明,依托劳动实践基地资源优势、强调亲身经历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视野的开阔,更是思维方式的完善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